坦言集:香港城市發展規劃

香港本來有很好的地區規劃,如五、六十年代從英國傳來的新市鎮發展模式,在觀塘、荃灣、沙田、大埔等都發展得很好,無論是城市規劃布局、交通運輸和就業、服務等各個方面都相互配合。

屯門應是這規劃的最後一個新市鎮,內容已有所修改,更因原來設計規劃的工廠,其後大部分北移,使當地就業機會大減,形成很大的城市缺陷,由於就業不足,大量居民需到市區就業,加重了生活成本,使當地的本土經濟缺乏支撐,服務業發展相對落後。

到中英談判之後的過渡時期,英國政府已把發展重心轉移至短期圖利的房地產,新市鎮的發展模式被完全揚棄,替代的只是公私營住宅的房地產項目。政府放棄建設可持續發展的新社區的責任;將軍澳、馬鞍山是私營房地產項目,天水圍、東涌則是公屋式的房地產項目。前者的中產階級住戶依靠市區就業,但生活成本高昂、社區環境不佳。後者則變成失業綜援戶的集中地,社區更不完整,加上公共服務不足,生活成本冠於全港,演變成為悲情城市。

從新市鎮到房地產項目,反映殖民地城市發展規劃思想的演變,九七回歸基本上沒有改變,即使天水圍已變成香港城市發展規劃錯誤的典型,我們還未看到特區政府在這些方面有所討論、反思和改變。我們只能期待梁振英新政府帶來新思維,而這個新思維不應只回復到新市鎮的概念,因為香港的情況已經轉變,與五、六十年代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