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情:南韓急起直追

早年台灣還是亞洲四小龍之首時,南韓殿後,不僅如此,還在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中重重地跌了一跤。但南韓有承擔的勇氣,急起直追,從哪裏跌倒就從哪裏站起,從二○○三年開始,南韓規劃到了與他國簽自由貿易協定藍圖之後,漸漸改變了頹勢,顯示其窮則變、變則通之理。

南韓的人均所得GDP於二○○四年首度超越台灣後,差距也愈來愈大,國際貨幣基金組識預測到二○一六年,南韓的人均所得超過三萬美元。

南韓與台灣為何差距在不斷拉大?研究之,乃亞洲金融風暴之後,台灣與南韓走上不同的道路,台灣仍走過去的代工之路,南韓則是走向品牌,台灣與南韓成了互補關係,但南韓的獨創品牌走向了世界,舉目望去,南韓的各種品牌正在挑戰日本歐美的強勢產品,深獲使用者喜愛。

近年來,台灣在許多產業政策上,開始以南韓為馬首是瞻,南韓總統提出七四七的政策目標,馬英九○八年競選時也提出了六三三政策,可是至今仍未達標。

南韓與美國簽了FTA自由貿易協定,當然讓南韓也受到了開放市場的衝擊,尤其農民及業者的強力反對,但透過努力不斷提高自身實力與外國競爭,成功地穩住市場。提升國際競爭力,南韓堅定不移的推動開放政策,勇敢開放門戶,擴大了南韓的經濟舞台,獲得海外市場,這即是南韓轉型的成功。

南韓的民族性頗強,從一九九○年代以來就以開放政策逼自己成長,開放反而提升了國內產業競爭力,如南韓影劇市場,雖已開放洋片入侵,但南韓之文化創意產業立足堅挺,韓流反而席捲了亞洲。保守及守舊故步自封必衰敗,開放市場在挑戰中成長,南韓之路是台灣極好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