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在台灣舉行就職典禮,強調過去四年兩岸關係取得突破性發展,說恢復了兩岸制度性協商,簽署了十六項協議,並說:「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都是炎黃子孫,擁有共同的血緣、歷史和文化,也都同樣尊崇孫中山先生。」這話都說對了。但他話題一轉,把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提倡的「一國兩區」,演繹成「一個中華民國,兩個地區」,這就從過去的「九二共識」、即「一中各表」的共識倒退了。
如果說「一個中華民國,兩個地區」,便是說大陸地區也是「中華民國」了。不過,中國大陸還有「中華民國」嗎?
如果說大陸旁邊的兩個小島金門、馬祖掛着「中華民國」的旗幟,便說這代表中國大陸也是中華民國的,實在十分牽強。台灣的蔣介石時代,口口聲聲要反攻大陸,口不離要以「中華民國」統一中國,那時候就是在美國人看來,也是癡人說夢。「中華民國」在一九四九年時,已經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了,現在國際上承認的「一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已成為歷史名詞。
至於金馬,是在台灣未與大陸統一之前,有意放在台灣的手裏,以牽制台獨分子鬧獨立。過去有些所謂大陸問題的評論家,說金馬等島嶼未能解放,是大陸沒有能力,這完全是不了解當年政情的無稽之談,我曾經著文加以駁斥。
上世紀五十年代,美國看到中共在大陸的政權穩定,害怕中共進一步解放台灣,於是有意策動台灣獨立,作為美國監視中國大陸的棋子,為此策動蔣介石放棄金門、馬祖,蔣介石反攻大陸之夢未醒,對此頗有抗拒。中共中央看穿美國的陰謀和蔣介石的猶豫,因此命令彭德懷策劃炮轟金門,目的不是要解放金馬,而是要牽制蔣幫。因為蔣介石如因中共炮轟而撤退,便大大失去面子,並且他經常說要以金馬作為反攻大陸的基地的言論,也有貽人自打嘴巴之譏。這便是單雙日打炮策略的由來。
以當年中共的實力,自不可與一九四九年登陸金門失敗可比。炮轟而不登陸解放,是不為也而非不能也。
馬英九死抱「一個中華民國」不放,對兩岸關係政治上的突破帶來消極作用。吳伯雄在提及「一國兩區」時,還說「我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這是對兩岸同屬「一中」的肯定。馬英九突出「一個中華民國」,則又引來「兩個中國」的爭議,對兩岸關係的進一步發展不利。
對於兩岸關係,北京了解到歷史遺留的問題相當複雜,島上又有不同的政治勢力在扯改善兩岸關係的後腿,所以常常有擱置爭議、目光向前看的建議。馬英九提出這個「一個中華民國」的論點,便是要重提對「一中」的爭議,這就有點倒退了。
當然,目前馬英九再度連任,但民望不高,島內的反對聲音不小。馬英九以為提一些能夠滿足台獨分子的口號,便有利於減小壓力,爭取淺綠勢力。然而,這可能變成兩邊不討好,既不利於兩岸關係的發展,也可能在國民黨內部引起爭議。馬英九的政治智慧,一向被人認為十分「麻麻地」,這一次這個口號的提出,無論對於台灣島內或者兩岸之間,恐怕負面作用更多一點。
如果他改一個字,說「一個中華民族,兩個地區」,這就說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