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議員實戰揭文憑試利弊

首屆香港中學文憑考試被喻為「一試定生死」,踏不進大學的門檻,前途似乎就會玩完。考生譚榮勳卻除外,因為他另有任務。十五年前失落於會考的他,今年重拾書包,與比他年輕一截的考生一同「鋤書」,一同進考場感受考試壓力,誓要拆穿文憑試制度的利弊。

現為大埔區區議員的譚榮勳,一年前已打算報考今年的文憑試,計劃是先考試,再訪問學生,最後提交意見到教育局,「文憑試係教育改革嘅主軸,大家都好緊張,與其做隻塘邊鶴,不如親身去考,睇吓有咩問題。」譚報考五科,包括中、英、數、中史和通識,其中數學令他最花時間,需抽空不斷「做數」,操練逾月,一下子重現學生時代的緊張情緒。

毋須背書比會考容易

回想中學會考,填鴨式的教育制度令背誦變得重要,成為不少學生的噩夢,人人為節省溫書時間而「貼題目」,譚亦不例外,「當年考中文有成廿六課課文,我只係揀咗八課嚟溫。」最後中文順利奪B,相對文憑試的要求,譚直指容易得多,因為不需背書,反而着重日積月累的學習,「依家中文都唔使背書,又好似通識科,係睇你平時有冇留意新聞,否則根本溫唔嚟。」

兩次公開考試濃縮至一次,明顯令考生壓力飆升,加上沒有歷屆試題作參考「捉路」,考生變得茫無頭緒,今屆有六千人選擇跳船避考。譚深明首屆文憑試造成的壓力,親身經驗過,他認為壓力源於心理質素,「以前都係臨急抱佛腳,壓力好大,但今次無包袱上陣,先知鎮定會令狀態更好,發揮出水準。」譚在試場觀察考生百態,學生緊張、茫然、胸有成竹等的情緒一目了然。

雖然文憑試成敗,決定了學生能否一條龍升讀大學,但譚榮勳強調考試並非唯一的出路,在文憑試以外,有很多進修課程,同學最重要尋找自己的路向,不需將個人成敗與文憑試掛鈎。正如他,就是條條大路通羅馬的最佳例子,即使當年會考成績不算理想,後來亦可透過轉讀副學士,再補讀進修學士課程,找到出路。

圖﹕甘偉倫、文﹕龔蕙芝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

搵樓18即睇最新樓價走勢、最全面地產新聞及筍盤情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