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軀無言老師「身教」學生解剖

「無言老師」靜靜躺在解剖枱上,讓醫科生一刀一刀割下,學習人體奧妙。中文大學醫學院每年平均需要十六具遺體作教學用途,由市民死後捐贈的僅佔三成,其餘倚靠食物環境衞生署提供無人認領的遺體。中大醫學院舉辦遺體捐贈計劃,希望更多人死後「捐軀」給醫科生作人體結構訓練,之後由學院負責遺體火葬及費用。有解剖學教授坦言,曾遇上缺乏遺體的艱難時刻,他期望市民觀念開放,並要求學生嚴謹對待生命。有捐贈者的家屬曾擔心家人不能入土為安,捐贈後才深感極具使命感。

塑化器官作標本

解剖學是每名中大醫科生的必修科,一年級生學習解剖身體,二年級解剖頭頸結構,每具遺體需留在學院一年,部分遺體器官被塑化成教學標本。中大解剖室主管陳新安教授指,每年平均需要十六具遺體教學,上年度的遺體捐贈佔整體來源僅約三成。過去三年,平均每十名醫科生共用一具遺體,近月因食環署將無人認領的遺體試驗新焚化爐,令主要的遺體來源一度減少。目前學院存有廿三具遺體,足以應付來年共二百一十名醫科生需求。但他認為,長遠需要捐贈者捐出遺體,學生才有更多機會嘗試解剖,提升醫術。

陳新安發現,近年長者對捐贈遺體的態度較前開放,踴躍追問詳情。他說,罹患傳染病者如愛滋病、沙士或未能捐出遺體,且捐贈前需要與家人溝通。完成解剖後,醫學院會支付火葬費用。

修讀中大中醫學院骨傷科課程的周卓茵,深明醫科生需要學習解剖才有「實戰經驗」。數月前她的一名七十歲親人,中風後長期臥床終不治。該名親人的器官嚴重衰竭而不能作移植捐贈,但卓茵說服了媽媽,將該名親人的遺體捐予中大作解剖學用途:「起初屋企人都有擔心唔可以入土為安,但貢獻出嚟嗰種欣慰係難以形容!」她呼籲有心人,與其為去世至親的骨灰龕位及身後事煩惱,不如貢獻社會更有價值。聖雅各福群會本月中舉辦有關遺體捐贈的研討會,市民可致電2831 3230查詢。

記者戴碧怡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

搵樓18即睇最新樓價走勢、最全面地產新聞及筍盤情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