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金:英殖殘餘背後串連

香港人對政客孰「忠」孰「奸」,經過幾十年耳濡目染,已確立牢不可破的判斷準則。一九六七年暴動,港英殖民地政府宣傳機器開始運作,主要目的是建立香港人的身份認同,把香港人與內地的一切區隔,鞏固英殖民統治,以保障既得利益者。當然,收買人心工程,並非只是宣傳教育,而是包括一系列被普遍視為「德政」的社會政策:公共房屋、免費教育、高補貼醫療,以及後來引入的綜合援助,取締公職人員貪污等。

是以,香港人的「香港是香港、中國是中國」二分,經歷回歸前三十多年英殖刻意打造,已成慣性「條件反射」。回歸前幾年,殖民地政府推出「玫瑰園計劃」大興土木,且與中國政府合力限制土地供應,抬高地價,香港人在一片財富效應、對英國人滿有好感中回歸!末代港督彭定康臨別鼓吹港人爭取民主,傾其餘力擴大香港人與不民主中國間之鴻溝!

然而,三十年「德政」,難道就能抵償殖民侵略者百多年暴行嗎?況且,所謂「德政」,出發點亦非為港人,乃為以殖民政府為首的利益集團牟取最大好處:香港政局不穩,長期如一九六七年時土製炸彈滿地,英資財團又如何發財?一眾殖民地官員又何以吃安樂茶飯?中國收回香港後,又何以發揮影響、延續英殖集團既得利益?

英殖撤退前,鼓勵香港人成立以「民主」為號召的政黨,催化以「民主」招來的傳媒機構成立,培育現時仍在不同機構舉足輕重的傳媒人、教育人、法律人以至福利人等等,藉此持續鞏固「港中二分」的慣性。在今次特首選舉中,傾盡全力挺唐倒梁的勢力,正正就是由英殖殘餘在背後串連。

勞永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