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3‧11大地震」下周日一周年,港府因應「福島核事故」覆檢「大亞灣應變計劃」,昨日終公布計劃詳情及演習細節,力排眾議,維持撤離距離核電站二十公里半徑範圍,即只疏散平洲(俗稱東平洲)上不足二千名居民及旅客,必要時會停止由廣東省進口原水,屆時本港可能要制水,但未提及全港市民屆時可採取的自救措施。有環保團體批評政府低估處理核災難度,擔心會重蹈「福」轍。此外,政府三十個部門最快五月進行大型演習。
「大亞灣應變計劃」的啟動視乎四級緊急情況而定,港府發言人指,按國際核事故分級,在○至七級中,只有三級或以上才有機會對站外構成影響。當發生站外緊急情況,大亞灣核電站二十公里範圍設定為「緊急應變計劃區1」,本港只有東平洲屬於此範圍,島上約十名居民及一千八百名旅客必須撤離、屏蔽(入住屏蔽所)或服用甲狀腺封閉劑,以預防患上甲狀腺癌的風險。
至於當局無採納立法會議員建議,將撤離範圍擴大至三十公里半徑範圍以上,保安局發言人解釋,政府的「緊急應變系統」其他部分也可支援「大亞灣應變計劃」,如九四年因暴雨及山泥傾瀉,政府便撤離四千名居民,人數遠多於距離大亞灣三十公里範圍內的居民數目。
發言人又指,即使發生七級核事故,亦只會是廿公里範圍內的居民受影響,又強調撤離「並不是冇傷害」,福島事故中被撤走的人並無受輻射傷害,反而有老弱在撤離過程中死亡。
此外,政府亦將核電站八十五公里範圍設定為「緊急應變計劃區2」,即覆蓋香港全境,有需要時會對從核電站周邊地區進口、區內生產供應的食物、食用牲畜及食水作出監控;內地當局亦會監察核電站五十公里範圍內所生產的食物輻射,防止受污染食物出口到本港,估計只有小量蔬菜、活豬及活雞來自大亞灣一帶。因此,相信大亞灣一旦發生核事故,本港鮮活食物供應也可保持充足及穩定,水務署亦會監測食水供應,有需要時會暫停廣東省進口原水,盡量使用無受污染的水源,屆時本港可能要制水。
綠色和平資深項目主任古偉牧批評,核災應變計劃竟以暴雨及山泥傾瀉的應變作範例,極無說服力,反映保安局輕視核災的影響,回看福島的核災,正因日本政府堅持以二十公里範圍作撤離區,最終令大量撤離區以外居民蒙受不必要的輻射影響。他批評,當局無為孕婦、初生嬰兒等容易受輻射傷害人士制訂獨立應變計劃,亦沒有制訂措施應付市民離港潮,促港府吸取日本的失敗經驗,制訂有能力保護市民的應變計劃。
立法會保安事務委員會主席涂謹申亦批評,政府沒有作出最壞打算,更無提及全港市民屆時應採取的自救措施,批評應變計劃不夠詳盡,令市民更加憂慮,是不負責任的做法,認為政府應考慮將本港的人口遷移,及與內地商討如何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