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情:和平協議與美國因素

馬英九選後曾公開表示,今後沒有連任的壓力,只有歷史評價的問題,引起外界諸多揣測,認為他將把兩岸關係推進至政治議題,簽署和平協議。

近日返台與馬英九核心團隊會面,探詢馬英九歷史定位問題。該人士表示,馬英九雖沒有連任壓力,但國民黨有繼續執政的壓力。馬英九推動兩岸開放政策,打開歷史之窗,政績昭然,促使他的連任,他必須使其推動的政策在四年後延續,讓國民黨永續執政。馬英九的歷史評價,應是在兩岸政策開放後,創造兩岸和平發展不可逆轉之不歸路,國民黨下屆再競選成功,此即為其歷史定位,而非急於兩岸簽和平協議。

兩岸若要簽和平協議,也應有美國因素的考慮。○八年,馬英九競選時提出兩岸軍事互信的建立,並簽訂和平協議,但他沒有具體推動。依「維基解密」稱,當時副總統蕭萬長曾告訴美方在台協會官員楊甦棣,指馬英九連任後就會談兩岸和平協議之事,但美方沒有附和,故馬英九縮回去了,表示先經後政,甚至提出談和平協議需具三大條件,即島內需要、人民支持、立法院監督,且需經公投決定等層層關卡。此舉即是向美國有所交代,令美國放心。

美國的亞洲戰略必須鞏固第一島鏈,自然不希望兩岸走上和平統一之路;只要維持兩岸現狀,就符合其戰略利益。馬英九連任,將使兩岸關係過去四年的積極勢頭得以持續,今後四年能開始談安全信任措施的建設,未來邁向和平協議道路。不過,台灣多數人都想保持目前的狀態,而這個方向也非常符合美國的利益。美國朝野對於兩岸維持現狀有所期許,卻不能解讀為美國希望兩岸簽和平協議,達致和平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