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射燈:膠蓋隙易入菌 樽裝飲料高危

飲樽裝飲品隨時出事!市面不少飲料均以密封膠樽包裝,惟膠樽質素參差,部分瓶蓋與螺旋紋樽頸存有空隙,容易孳生細菌甚至小蟲。本報在坊間購入十一種不同品牌的未開封樽裝飲料,模擬部分士多儲存凍飲的方法,將它們浸泡在清水中,再注入墨汁,取出後竟發現有七個樣本的瓶蓋內圍與樽頸殘留墨水,證明樽頸位置非密封。有家庭醫生直指空隙可以藏匿不同細菌,擔心市民因此染病,呼籲當局加強監管。

內地傳媒報道,接連有樽裝飲品的瓶蓋內圍出現霉菌、小蟲或黑點,經測試後估計與瓶蓋及螺旋紋樽頸之間存有空隙,令細菌孳生有關。據了解,不少樽裝飲品的瓶蓋根本未能將螺旋紋樽頸密封,雖然相關情況可透過改善模具解決,但成本動輒過萬元,且每個瓶蓋的造價亦會隨之上升,不少生產商只有將貨就價。

螺旋紋樽頸殘留墨水

為測試樽裝飲料的安全程度,記者於本港市面購買十一樽不同品牌,且未開封的果汁、茶及咖啡等飲料,模擬部分士多在膠箱冰水中,打直或打橫置放飲料的方法,將它們放入一桶混有墨汁的清水中。約十秒後,記者從桶中取出測試樣本後,先抹乾樽身,再慢慢扭開瓶蓋,最後發現有七個膠樽的瓶蓋內圍及螺旋紋樽頸殘留了墨水,顯示墨水已流到瓶蓋與樽頸之間,換言之細菌或液體亦有機會透過同一渠道污染樽頸,甚至樽內飲料。

記者發現,「中招」的膠樽樽身大多較軟,其中一款由內地生產的茶類飲品,樽身一捏即變形,而它們與瓶蓋相連的膠圈亦較鬆。而十一個樣本中,其中一樽能成功通過測試(瓶蓋內圍及樽頸未有墨水殘留)的果汁,除以瓶蓋封口外,瓶蓋外圈更包上了膠紙,起雙重保護之效。

卓越培訓發展中心(精密工程業)教導員麥秉文指,廠商為減低成本,製造膠樽模具時會跳過「冷卻評估」的程序,影響冷卻效果;而內地工廠為求「高速、產量大」,會縮減冷凍周期,致模具沒有充足時間定型,令樽頸與瓶蓋間出現空隙。麥稱,若模具的樽頸與瓶蓋的收縮程度不同,樽內飲料隨時溢出,導致細菌孳生。

內地屢出事 容易落毒

事實上,內地就曾屢次有膠樽「出事」。前年七月,濟南市的馮女士打開一樽果汁時,發現樽口有一條白色線蟲及數顆蟲卵。同年六月,合肥的王女士在超市購入一樽茶類飲料後,在瓶蓋內圍發現有黑色的霉類物質。更有內地知情人士指,有不法之徒會借用上述的設計漏洞,在樽裝飲料落毒。

香港浸會大學生物系教授黃港住表示,非水類的飲料(例如果汁)養分較高,若其在包裝過程中沾在樽口,孳生細菌的可能性較高。他稱,在一般情況下,瓶蓋及樽身的設計,可減低樽外物質「進入」瓶蓋與樽頸空隙的機會。

就有關本港樽蓋的監管問題,食環署發言人未有就此回應,只表示食物安全中心過去一年共抽取超過六百七十個飲料樣本(包括瓶裝飲料)作微生物測試,全部測試結果滿意。

針對以上問題,其中一間品牌發言人表示,為確保產品密封性,會進行密封性及扭矩測試,結果顯示產品包裝沒有滲漏及需要一定的扭矩磅數才能開啟瓶蓋。

圖/文:專案組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

搵樓18即睇最新樓價走勢、最全面地產新聞及筍盤情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