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政府看重賣地收入

稅基狹窄問題再一次引起會計及稅務等專業界別關注,在於特區政府的財政預算案已逐步形成「派糖」慣例,在開支面上形成壓力,但在收入面上,開拓新財源並不容易。今次在調高免稅額及多項扣稅安排下,有約十五萬人脫離稅網,令稅基進一步收窄。預算案指出政府收入主要來自五方面,包括利得稅、地價收入、薪俸稅、印花稅及財政儲備的投資回報。利得稅與薪俸稅屬於經常性收入,往往受經濟環境波動而上下擺動,面對未來三至五年環球經濟及內地市場的氣候變幻,收入有欠穩定,存在隱憂。

財政儲備的投資回報,則因為金管局的投資策略保守有餘,進取不足,進帳有一定保證,但金額數量有限。政府收入面,在未能開拓新稅種的情況下,只能依靠賣地及印花稅等非經常性收入,盡力在好景時讓庫房底子加厚,以備不時之需。

此所以發展局局長表明,政府在可見的將來,不會賤賣土地,其潛台詞是:土地收益可觀,是政府最重要的收入來源。

政府對收入來源的擔憂,預算案的字裏行間也能洞察,第二百零三段有關利得稅的稅基收窄,目前有接近九成公司毋須繳稅,收入來源集中於少數企業,稅收不穩勢所難免。

印花稅與樓市交易冷熱關係密切,與土地買賣亦成一體兩面的關係,賣地促進樓市,樓市升自然令印花稅收入增加,「不會賤賣土地」的深層意義也就不難理解。

當然,印花稅範圍廣泛,不僅是樓市交易,比如人民幣業務在港發展,以及六優產業的發展也可能是重要收益,但三至五年的發展勢頭,仍有待研究。

宋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