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明鏡:伊朗石油誰禁誰?

在美國的壓力下,歐盟外長會議通過決議,禁止歐盟國家從伊朗進口石油,同時對伊朗中央銀行實施制裁。但為了緩解石油禁運措施給歐盟成員國及相關企業帶來的壓力,該決議同意已經簽約的合同可以執行至今年七月一日。

歐盟料不到的是,伊朗本身要主動提出法案,停止向歐洲石油出口。伊朗方面表示,歐洲從伊朗進口石油佔伊朗石油出口總量近二成,而一旦伊朗停止石油供給,歐洲必然會認識到伊朗的國家力量。

顯而易見,這是歐盟和伊朗兩敗俱傷的事情,問題是誰承受力大。歐盟在去年頭十個月每天從伊朗進口六十萬桶石油,是伊朗第二大石油出口市場;中國則是伊朗的第一大石油出口市場。伊朗對歐洲禁運石油,歐洲還是有油用的,沙特等中東產油國已表示願意在歐盟禁運伊朗石油後增產,以穩定國際市場。

伊朗以一國之力對付大半個地球,當然處於下風。石油出口佔伊朗全部出口貿易額的八成,伊朗政府財政收入的一半也來源於石油出口。伊朗貨幣里亞爾在過去一個多月的時間裏貶值近一半,伊朗政府二十五日決定將央行存款利率上調至兩成,以平抑物價。由於未來石油出口減少或導致政府收入縮減,政府調控伊朗經濟穩定的手段將可能受到削弱。不過,伊朗採取先發制人的反制措施,顯示其抗爭到底的決心。

當伊朗和歐盟的對抗真正實施,壓力便會迅速轉到中國身上。若中國不配合歐美,等於是伊朗的背後支持者,北京似乎當下不想擔當這種角色。北京可能更迫切需要魯仲連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