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流水:過年拉雜談

新春伊始,祝各位讀者龍馬精神,萬事勝意!願國家繁榮穩定,香港否極泰來!

「過年」的傳統已經持續了約三千年,在中華年節體系中乃重中之重,眾節慶之首。與西洋的「聖誕文化」一樣,年復一年的新春佳節也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年俗文化」,即使到了西風漸進、消費主義盛行、傳統文化式微的今日,這種年終歲首辭舊迎新的習俗仍在,而且將會繼續下去。

自從引進西洋曆法後,近代中國曾出現過至少兩次「廢年」的嘗試。獨夫民賊袁世凱篡權後,曾於一九一四年提出,「定陰曆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這樣一來,陽曆一月一日便成為正宗「元旦」,而國人過了幾十個世紀的農曆新年則「降格」為春節,但「百姓皆不以為然」。

內地文化大革命進入高潮的一九六七年,當局曾使出春節不放假一招,向舊風俗、舊習慣說不,惟普羅大眾政治覺悟似乎沒跟上,年照過,該吃的照吃,該樂的照樂。時移勢易,如今中國崛起,向華人華僑拜年賀歲,更成為各國元首每年農曆大年初一的必備節目。

「提起個個怕怕,去之人人失落」,這也許就是過年的魅力所在,看看春運這個一年一度全球最大規模的人類遷徙,便能深刻領會。

不辭勞苦,捱更抵夜,頂風冒雪,舟車勞頓,為的只是回家過年,箇中得失該如何計算,恐怕連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這樣的學術巨匠,也無法弄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