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商戶以低至七折優惠價出售鮮宰豬肉,被指是以本傷人,利用大集團雄厚的資本來打擊市場上的中小豬肉檔。
據說,減價的商戶佔市場份額近百分之三十,還未到壟斷階段。然而,減價攻勢肯定會迫使部分中小豬肉檔倒閉,大商戶的市場份額必然上升,由此而涉及兩個問題。
一是政府怎樣釐定壟斷或不合理市場競爭。低於成本價或入貨價肯定可構成不合理市場競爭,可是大商戶有極大的規模經濟優勢,成本可以壓得較低,甚至低於成本價出售,還可無利、微利銷售,中小豬肉檔的成本效益是難以競爭。結果必然導致在不對稱的市場競爭壓力下,大批中小豬肉檔倒閉。
二是中小豬肉檔代表社區商業,涉及頗多就業人口。國外政府對中小企都有特殊的政策優惠,以助它們抗衡大企業的不對稱競爭。香港政府似乎全無政策,可能也從來沒有考慮。政府官員的取態政策取向一直以來傾向於大企業。以領匯為例,政府出售街市商場均沒有考慮社區和中小企業,結果今天不但領匯得賤價買入近乎壟斷性的屋邨零售空間資產,且為提高利潤率,升級加價趕走中小企業,歡迎的盡是大商戶一類的連鎖店。
以發達社會的例子,政府應提供優惠地租價格給中小企業,鼓勵零售店的多元化,製造更多的本地就業。今次大商戶聯手壓鮮豬肉價,應使政府和社會認真考慮抑制不對稱的競爭,扶助中小企業應對大企業以本傷人的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