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融合副作用 當斷不斷必生亂

迪士尼業績大躍進、尖沙咀名店禁攝風波、中港家庭爭取分娩床位、內地水貨團攻佔公屋車場、「雙非」學童湧港塞爆北區……這是本報昨日的部分新聞內容,全方位展示中港經濟融合大趨勢之下,香港經濟、社會及民生所受到的正面及負面影響。今時今日,香港不能不依賴中國大市場,但因此產生的副作用亦不容小覷。

不管港人願意還是不願意,香港已經不再是七百萬人的香港,儼然已成為十三億中國人大市場的一部分。內地人來港置業,拉高了樓價;內地人來港搶奶粉,本地小朋友有缺奶之虞;內地人來港分娩,醫院被逼爆;內地人來港掃名牌,名店被指歧視本地客。面對急劇變化,不少香港人一時適應不了,尖沙咀名店風波鬧得沸沸揚揚,就是這種劇變之下港人心態不適應的表現。

有人說,一向寬容大度的香港人變得心胸狹窄,小題大作,皆因香港地位今非昔比而產生失落感,並衍生排外心態。這種說法固然有一定的道理,惟不可否認的是,由於中港兩地居民在社會價值觀、生活習慣等方面南轅北轍,在語言溝通上不協調,尤其是內地人大量湧港擠佔有限資源,這才是矛盾的根源。

以內地孕婦湧港產子為例,不僅令本已捉襟見肘的醫療系統雪上加霜,還帶來連鎖反應,首先是逼爆產房,然後是急症室、母嬰健康院,接下來輪到幼稚園及小學爭奪學位。統計處數字顯示,○六年本港有一萬六千名「雙非」兒童(父母皆非港人)出生,估計其中兩成即約三千二百名「雙非」兒童今年將來港入讀小學,連同近萬名「中港」兒童(父為港人,母非港人),將對北區學校構成壓力。早前教育局罕有發信給「中港」兒童父母,建議其子女入讀屯門及大埔學校,避免過分競爭。

另外,港府對幼稚園學券資助金額逐步提升至每年一萬六千元,亦吸引「雙非」兒童回流本港入讀,以○九年「雙非」兒童近三萬名計,估計其中兩成、即多達六千名學童將來港讀書。有「雙非」兒童家長直言,若從小學讀到大學,最高可獲港府資助一百萬元。顯而易見,內地孕婦湧港產子不僅令本港醫療、教育系統不堪負荷,而且勢必對日後的房屋、就業、社會福利帶來沉重壓力。不少港人抱怨「雙非」兒童「爭完床位爭學位,爭完學位爭職位」,並非無的放矢。

香港只是蕞爾小島,資源有限,以有限的香港資源應付十三億中國人的需求,可謂不可承受之重。夕陽政府胡混度日,將問題一拖再拖,遲遲不提請人大釋法,所謂行政措施治標不治本,使得問題愈演愈烈,瀕臨爆煲。

小至搶奶粉、炒樓房,大至湧港產子、學位競爭,這都是香港與內地融合產生的副作用,中港兩地矛盾正在激化之中。當斷不斷,必受其亂,尖沙咀名店風波,其實已經敲響警鐘,不容港府繼續扮鴕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