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碉堡政府當係草

本港於七十年前的昨天經歷二次大戰日軍入侵,期間英日兩軍在本港築起不少軍事碉堡、戰壕及隧道,香港大學研究發現本港有逾一百二十個二戰時期的軍用碉堡遺迹,當中不少結構仍良好,但已告荒廢,全因政府未有重視及保護甚具歷史意義的軍事建築,以致它們荒廢成蝙蝠洞或垃圾存放場所,建議當局將軍事歷史遺迹保育活化,作康樂或教育用途。

香港大學建築學院研究人員花十年時間,透過實地勘察、翻查文獻及舊航空照片等,確認本港多個碉堡、戰壕及隧道等軍事建築的準確位置並作詳盡紀錄,研究地點包括黃泥涌峽、鹿頸等,屬全港首項二戰時期英日兩軍的防禦工事大型研究。

堡壘地形 重塑歷史真相

研究其中一項重點屬西起新界醉酒灣、東至牛尾海的醉酒灣防線,研究人員發現防線樞紐位於金山郊野公園的城門堡壘,堡壘由隧道、射擊戰壕及用以防衞射擊的碉堡組成。通過研究舊航空照片,研究人員確定了防線上七十七個碉堡的具體位置,當中五十五個殘迹在官地上幸存下來。

研究人員翻查文獻發現,日軍於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九日深夜起攻打醉酒灣防線,英軍防守失敗,但英日兩方卻對進攻起始點有不同說法,英軍指日軍於堡壘南端較高點開始進攻,但日方卻堅稱由北端較低點進攻,研究人員經研究堡壘地形、對比文獻資料後,推斷日軍版本較為可信。

英軍失守醉酒灣防線後撤離九龍半島退守港島,一度以大潭峽作東面指揮總部,至十二月二十五日投降。英軍當時於大潭峽築起的指揮所、碉堡仍留存至今,但指揮所現已成為蝙蝠洞,旁邊的碉堡亦告荒廢、生滿青苔雜草。

澳門星洲遺迹保存良好

負責研究的香港大學房地產及建設系教授黎偉聰(圓圖)指,本港少有軍事設施受政府重視,予以保育及復修,當局亦無相關完整紀錄,相反歐洲、澳門及新加坡等地均對遺迹保存良好。他建議當局將遺迹保育,讓下一代可透過遺迹了解歷史。研究人員未來亦會為醉酒灣防線的碉堡位置製作立體模型及紀錄片。

「Money18免費即秒股票報價網站」現推出8升級功能,財經資訊,實時實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