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看今朝:致謝動議已過時

上星期五,立法會結束一連三日的施政報告致謝議案辯論。今屆行政長官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致謝動議,在泛民主派不支持下,分組點票遭否決。

施政報告源於殖民地時期,一九六七年暴動後,港督麥理浩為了加強與大眾溝通,在一九七二年走出重要的一步:在立法局向議員講解和預告一系列由政府承擔的服務,包括教育、醫療、房屋和福利方面的政策。當年的施政報告乃參考宗主國的Queen's Address,而英女王的發言主要是宣布未來一年應有甚麼法例於議會提案,進行一二三讀,可說是為新立法年度掀起序幕。

此外,港督的施政報告亦承襲英國慣例,議員在聽畢港督的發言後,會動議答謝港督規劃香港的發展,照顧臣民。這反映當時濃厚的主僕意識,港督是主,議員是僕。更兼初時大部分議員由港督委任,他們除了必然同意港督的施政,當然還會動議致謝,表彰港督的功勞。

時至今日,香港已回歸十幾年,我們保留了眾多殖民地時期有助維持香港管治的制度,但致謝動議純粹反映港督和議員的主僕關係。今日的行政長官既非宗主國派來的外國人,議員亦非行政長官委任,彼此關係平等,這種前朝習慣是否還要保留呢?況且,行政長官規劃香港的發展,服務市民,亦屬特區政府全體的責任,實在不用特意就一份報告答謝行政長官。

觀乎近年的致謝動議,其實已變為立法會一眾議員討論行政長官那份施政報告的得失,只不過藉致謝動議發起討論罷了,不如索性併入施政報告政策辯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