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重設扶貧委員會

貧窮問題困擾香港多年,曾蔭權曾承諾在最後一份施政報告中會認真應對,可惜所謂解決貧窮的建議全部為炒冷飯之作,毫無新意,難以處理日益嚴重的結構性貧窮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施政報告明言要在實行資本主義的香港徹底消除貧富差距,是天方夜譚。特區政府的取向,重點放在「投資教育,提高社會流動性,以減少跨代貧窮」。

中短期應對貧窮的方法,靠的是一次性的措施。顧名思義,就是「有一餐無一餐」,政府只會因應經濟環境的上落變化,比如通脹飆升或衰退降臨,增強派糖力度。

為了博取弱勢社群的掌聲,報告聲稱政府會動用公帑代公屋租戶繳交兩個月租金,以及向領取綜援、高齡津貼及傷殘津貼的人士,發放額外一個月的標準金額或津貼。

貧窮在香港是典型的深層次矛盾,是結構性問題,不可能用小修小補的方法或政府近年慣用的一次性措施來解決。社聯的研究顯示,回歸以來,貧窮人口不斷上升,近年已突破一百二十萬之眾,情況教社會各界擔憂,政府要下大決心,要有長遠規劃逐步破解貧窮這個超級課題。

從繼往開來的角度講,○五年成立的扶貧委員會,曾經就貧窮問題展開廣泛諮詢及深入研究,最後提出五十多項建議,在承認香港貧窮問題確實存在的基礎上,通過跨部門的統籌協調,逐步落實各項建議,可惜其後尾大不掉,竟然解散了委員會。

倘若特區政府有誠意和決心解決貧窮這個難題,應該重設扶貧委員會,除督導各有關部門加大力度落實扶貧措施之外,應該就人口老化這個大課題,推動公眾就全民退休保障的可行性展開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