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貢一幅荒廢官地多年無人問津,去年政府低價以短期租約批予志願機構,營辦濫藥青少年康復中心,條件是政府只須一個月通知,機構便得搬走。
香港濫藥青少年愈來愈多,治療及康復設施皆供不應求,尤其上述機構提供的較長期康復服務就更加缺乏。此類服務是讓初步戒除危險習慣成功的青少年,在完全重投社會之前獲得較長時間支援,以鞏固治療成果,防止故態復萌。
據悉,該中心提供了多項讓使用者自助、互助的活動,包括園藝、犬隻訓練,以及學習店舖管理、產品零售等。令百無聊賴、缺乏人生目標、缺乏自信的前濫藥青少年透過簡單作業,改變從前對人、對事、對社會的態度。
自康復中心遷入之後,荒廢土地變得秩序井然,不再是以前的雜草叢生,人迹罕至。從前無人耕的瘦田,搖身變成財團見獵心喜的有價值土地,願意以數億元代價購買來發展成度假酒店,因而啟動政府的土地拍賣機制。
若全港市民有話事權的話,究竟認為土地應用來發展酒店的較多,還是應該讓康復中心繼續營運的較多?前者的收益實實在在,可以銀碼估量;後者則社會須先為其付出,但若能拯救一名濫藥青年,以他的一生計算,能為他自己及其家庭,以及整個社會賺取的價值又如何估量?
香港高地價政策實際短視,未能全面照顧市民長遠利益,從這個例子已最清楚不過的顯示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