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每年約有二千個肝癌新症,部分人因腫瘤過大無法切除,降低存活率。肝癌腫瘤依賴肝臟動脈供應血液,「選擇性體內放射治療」(SIRT)經導管將含有放射性同位素釔九十特製粒子注射到肝臟動脈,再經血液直接傳送到腫瘤,令腫瘤縮小。本港逾二百宗病例中,近九成患者能改善病情,部分更因腫瘤縮小至可用手術切除,令患者存活率及壽命得以延長。
香港中文大學外科講座教授劉允怡表示,近年愈來愈多肝癌患者採用SIRT,有關技術自九十年代臨床至今,威爾斯親王醫院約有二百多個病例,當中九成患者腫瘤出現不同程度收縮,部分病情改善後更可利用手術切除腫瘤。醫生會按患者肝功能、身體狀況、癌細胞的蔓延情況等進行評估,以確定是否適合該治療,而該治療的副作用亦較傳統治療小,包括惡心、有疲勞感、嘔吐、發燒等。
養和醫院綜合腫瘤中心副主任梁惠棠指出,肝動脈的血流量高,大部分的放射性物質均由肝腫瘤吸收,正常細胞接收不多,可集中消滅腫瘤,估計約一成患者治療後腫瘤收縮理想,可進行手術切除。
European Network on Radioembolisation with Yttrium-90 Resin Micropheres(簡稱ENRY)在德國、意大利及西班牙共八個中心,○三至○九年向三百二十五名不能接受手術切除肝癌細胞的病人進行研究,八成為男性,年齡由廿二至八十七歲,逾八成為中或晚期肝癌病人。研究指出,接受SIRT治療的患者,存活率平均延長超過一年。
目前本港有五間醫院設有SIRT治療,包括瑪麗醫院、伊利沙伯醫院、威爾斯親王醫院、養和醫院及聖德肋撒醫院。
梁惠棠指,由於各間醫院的住院及醫生收費不同,治療費用由數萬元到十多萬不等,若患者身體欠佳、肝功能衰竭或對放射性物質吸收欠佳,便不適合有關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