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三地就《共建優質生活圈專項規劃》的初步建議,共同進行為期三個月的公眾諮詢,旨在加強三地在環保、文化民生、土地利用、交通等方面的合作,把大珠三角地區發展成具有示範意義的綠色宜居城市群。不過,有關注團體形容,今次的諮詢猶如年初《環珠江口宜居灣區建設重點行動計劃》的翻版,指上次諮詢完無下文,當局又以另一平台,重新開始一模一樣的諮詢,做法荒謬。
環境局副局長潘潔說,這是首個三地共同參與編製的區域性專項規劃,諮詢文件提出將大珠三角地區建設成一個低碳、高科技、低污染的優質生活城市群,在環境生態、低碳發展、文化民生、土地利用、交通組織等五個領域提出初步合作方向及建議,包括加強環境質素管理和水污染控制,如實施珠江口水環境整治綜合計劃和優化區域大氣污染監察網絡、完善食品安全訊息交流、推進落馬洲河套地區發展、研究延長口岸通關時間和研究在粵居住者養老福利對接的可能性等。
由於粵港澳三地有不同的行政和法律制度,潘潔稱,三地將根據實際情況協調推進合作建議,三個月的公眾諮詢將於十一月三十日結束,政府會在九月廿九日舉行公眾論壇,收集到的公眾意見將納入下一階段研究,以完成《共建優質生活圈專項規劃》的編製工作。
新界東北發展關注組成員陳劍青批評:「今次諮詢文件內容同環珠江口宜居灣區一模一樣,即係無視上次諮詢收集到的意見,浪費資源、拖時間,好荒謬!」他質疑規劃署在環珠江口宜居灣區諮詢後,並無總結收集到的意見,向公眾交代。
地球之友環境事務經理朱漢強亦擔心,合作基礎非出於真心真意,就如香港與廣州爭相擴建機場,看不到有合作基礎。他又指在改善空氣質素問題上,諮詢文件談及的仍處於共同研究階段,諮詢文件只是宏願,提出的建議最終淪為「攝灶隙」。
港府規劃署於今年一月推出《環珠江口宜居灣區建設重點行動計劃》諮詢,主旨也是要打造粵港澳三地的優質生活圈,內容廣泛,但諮詢期只有短短一個月,不少團體炮轟諮詢期太短,加上當局乏缺宣傳,質疑是假諮詢,甚至引發香港「被規劃」的疑慮,最終政府把諮詢期延長兩個月,但至今無交代諮詢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