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漩渦產「膠魚」捕食恐中毒

【本報訊】塑化劑風暴叫港人擔心加工食品含塑化劑毒性,但食魚也可能「食膠落肚」!有環保團體考察發現,海上漂浮的塑膠垃圾,隨水流沖至美國阿拉斯加與洛杉磯對出的北太平洋環流區匯集,形成面積達二百五十萬至一千萬平方英里的「垃圾漩渦」,相等於一千個香港之大;而該處的魚、鳥把塑膠當是食物誤食,區內十條魚便有一條的肚內含塑膠,這些「食膠魚」終或被人類捕獲進食,濫用塑膠的人類,害人終害己!

以本港及三藩市為基地的環保團體海星計劃,○九年至今年三度派員到北太平洋環流區考察,發現該區三千五百英里範圍內所有海水樣本均含塑膠。該區的垃圾漩渦九成為塑膠,重達四百萬噸,印有中文字的亞洲垃圾亦被發現。計劃創辦人之一Douglas Woodring指,逾九成塑膠不能被生物降解,可漂浮數十年,其毒性化合物如雙酚A等會釋入海洋,魚類、海龜、海鳥等會誤以為膠袋等垃圾是水母或烏賊而食用,塑膠毒性因而進入生物體內。研究發現該區百分之九點二的魚含塑膠,研究人員亦在一條鯨魚體內發現多達八百磅塑膠。

海星計劃 塑膠轉化柴油

Douglas指,塑膠會影響海洋生物內分泌、賀爾蒙系統,人類食用該等海產後,健康亦受威脅,「本港海產來自全球,有機會含塑膠毒性。」他引用環境保護署數據指,港人○九年每日製造逾一千七百公噸塑膠廢物,佔整體都市固體廢物近兩成,家居塑膠廢物佔約一千一百公噸,以膠袋最多,其次為家具用品、包裝物料等。

海星計劃今年二月與本港八間學校合作,收集塑膠廢物,轉送粉嶺一間小型科技公司,把塑膠熔為液體再轉化柴油能源,約三公斤塑膠垃圾可生產一公斤柴油。

「Money18免費即秒股票報價網站」現推出8升級功能,財經資訊,實時實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