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入風雲:不了了之

周前本欄討論過香港行政會議結構上的問題,這種權力架構組成和最新的政治形勢,尤其是政治問責制並不相適應。之後,在一個電視節目上和一位前行政局議員再討論此事,大家的意見也相近,他的改組行會建議,本欄之前也提出過,就是減少行政會議內非官守成員的人數。

從政治現實上來看,行會的非官守成員很難再凌駕於有權有責的問責局長之上,權責一體,很明顯司局長已開上政治前線,僅有言責的非官守,不可能把司局長提的建議全盤推翻,所以,行會就成了行政長官的橡皮圖章。該前行政局議員更指出,以前港督在行局只是主持會議,主要聽非官守議員發表的意見,現時剛好相反,是非官守成員聽行政長官訓話。

要理順這個權責上的矛盾,本欄也提過把非官守成員的人數減少,由現時的十幾人減到四至六人,其地位變成類似內地國務委員,或者外國不管部長一樣,這樣,行會就由非官守主導變成官守主導,即是司局長主導。

這個建議經過一段時間思考,覺得此路難行。因為香港的行政長官制,是近於美式的總統制,總統和部長的關係,是上司與下屬的關係,行政長官向司局長下達命令,當然,特首可以諮詢司局長的意見,但也只是上司聽下屬的意見,所以美國的所謂內閣,只是一種人事組成的描述,是上下直線的關係,而無橫向關係,更無整體內閣組織的關係。簡言之,美國總統不是經內閣會議來作決策,就算行會改成以司局長為主體,也不會改其諮詢的角色,改等於不改,最後只會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