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容許內地孕婦湧港產子,卻無完整規劃,爭產科床位只是第一步,服務供不應求的惡果如「骨牌效應」般蔓延到母嬰健康院。粉嶺及油麻地健康院為「爆煲重災區」,有母嬰健康院前線醫生透露,這些健康院的嬰兒八成來自內地媽媽,更疑有中介公司安排「一條龍」產後母嬰健康服務。本地媽媽難忍內地人子女分薄醫療福利,寧願轉去私家醫生或其他地區的健康院覆診。衞生署承認,內地孕婦來港產子令母嬰健康院近兩年使用量明顯上升,正考慮加設健康院及增聘人手。
粉嶺母嬰健康院每逢兒童健康檢查時段,廣播響個不停,院內逼得水洩不通,十個有九個母親操普通話。從深圳來港、與丈夫同為內地人的劉太,上周二專程帶在港出生的兒子來注射疫苗。她認為,香港的醫療水平較內地高,而且交通方便:「看完醫生後去買奶粉等物資,不會留在香港。」
已預約為幼女注射疫苗的本地媽媽梁太,輪候近兩小時才完成檢查及接種疫苗。她埋怨,部分內地孕婦令環境嘈吵又不衞生:「餵BB飲水時倒瀉晒又唔理!」她認為,父母均為內地人的嬰兒,分薄本地人應得的資源。她即將搬到大埔定居,會將囡囡轉到大埔區母嬰健康院覆診:「唔會再返嚟(粉嶺)逼!」
任職母嬰健康院的醫生透露,部分內地媽媽未經預約「直踩」健康院求診,近年更疑有中介公司準備「一條龍」服務,每次攜約四名內地婦來求診,令醫護人員工作更繁重:「佢話訂晒火車票,唔通我趕佢走咩!」
政府醫生協會會長曾尚賢認為,政府需明確訂出內地孕婦產子限額,衞生署盡早籌備措施配合,否則隨着內地子女成長,「爆煲」問題會由母嬰健康院延伸到其他學童健康服務。
衞生署數字顯示,過去五年共有三十萬零七千五百名一歲以下幼嬰在母嬰健康院登記接受服務,當中本地父母所生嬰兒只佔五成一,約一成六的嬰兒父母雙方均非本港居民。以粉嶺母嬰健康院為例,該院登記及就診人數過去數年不斷上升,每節平均使用人數由○七年的一百七十人,增至去年超過二百人,但現時服務預約配額只有一百六十至二百個,故健康院有時要彈性處理未經預約到診者。該署指出,正積極考慮開設新的母嬰健康院。
立法會衞生事務委員會副主席李國麟形容,母嬰健康院服務緊張情況超越潛在問題程度,在北區等地區更達燃眉之急,政府卻一直沒有正視,見「炸彈未爆」,受影響區域未及全港而未有着力應對。他批評衞生署抽撥資源解決母嬰健康院問題速度太慢,立即加建健康院也難救近火,惟有改善求診流程、增聘護士改善現有健康院效率,長遠應就本港出生人數上升對各醫療服務範疇的影響作整體規劃。
記者戴碧怡、石國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