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董曾同敗之理

回歸後,兩個政府到後期都同樣出現混亂,無事變有事、小事變大事、好事變壞事。究竟錯出在何處?

董建華政府敗於以陳方安生為首的公務員不予支持,也敗於梁錦松去職。

曾蔭權上台,公務員支持者眾,但任曾俊華為財政司司長,權力格局一如梁錦松為財政司司長,都是旨在架空政務司司長。曾蔭權也不像董建華那樣信人,他既不濟(不在才智,而在過於用小聰明,個人得失看得過重,不肯承擔),也不放手曾俊華,結果,在政事平和時,做太平宰相,曾俊華可優而為之。

問題是,香港回歸流弊累積,曾蔭權的無為而治(實則是把一切問題推給下任,自己做太平皇帝)令社會矛盾加劇,矛盾針對曾蔭權無所作為背後的狡滑「縮骨」。曾蔭權失策便倉皇無措,曾俊華能力不足,無法拿出良策扭轉局面。兩曾的互動,便把整個政府的無為而治變成為動輒得咎,也動輒犯錯。

董晚期失誤在於推行二十三條立法過於勇猛,以為可力挽狂瀾。兩曾則終將敗於無心無力、頭痛醫頭卻引起腳痛,醫腳則傷腰。由於回歸以來積十多年的問題已趨惡化,兩曾的無心無力,極不願意卻為勢(包括中央政府壓力)所迫,不能不勉強辦事,自然錯漏百出,只有把社會弄得更糟而無法改善。

英國人治港,是整個英國政府機器治港,而「港人治港」,不論商人或公務員都落於人治的陷阱。正因此,沒有決策能力,沒有處理危機的能力,這屬回歸後體制的大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