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特首人選箇中尋

特首選舉前哨戰各疑似參選人暗中較勁,首回合范徐麗泰勝出,二十三條這個敏感議題一出,唐英年與梁振英不作回應是上策,無論講甚麼皆不恰當。其後唐、梁皆封口,避免刺激公眾,產生不愉快的回憶。

有評論認為,參選人獲得較高民意支持只是奪取大位的其中一個因素,中央不會單憑民望的高低來決定對誰人「祝福」,還有其他重要的考量,比如個人的管治經驗與能力,公務員的支持度,以至所組成的班子等,從而作出綜合審議。

但話說回來,參選人若不獲公眾認同,哪怕在個別業界享有盛譽,相信最終也難以得到中央接受。從這個角度講,凡有心競逐特首大位者,除非早已享有全港知名度,否則未來兩個多月,必須大規模展開選舉工程,加速提升民望,否則難有機會與幾位早已起步的疑似參選人匹敵。

現實而言,年底選委會將大規模改選為一千二百人,有心競逐特首之人,不能太遲起步,否則票源早已流失,何況泛民亦有望取得一百五十餘票,建制派瓜分千多票,隨時分薄票源,不利選情。

所以,迄今范太、唐、梁民意支持度其實十分重要,傳統政治智慧指出,未來的「真命天子」,當於政府問責高官、行政會議及立法會這三大政治與行政組織中甄選,其他有意角逐者,除非早起步,否則難有勝算。

上述三大組織成員,順利展示個人能力,較有利於借助媒體力量提升知名度,最重要是,能了解政府與公共機構管理及運作的奧妙處,否則難以令公眾、公僕及中央信服參選人有足夠的管治能力,能駕馭政府及應付議會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