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愛有名無實 扶貧淪為做騷

港府高官近年流行「忽然」,忽然民主、忽然民生、忽然愛國,現在又忽然關愛。港府去年宣布成立關愛基金,由政府及商界各出資五十億元,用於幫助現有福利制度無法覆蓋的所謂「三無人士」,可惜,任憑港府如何敲鑼打鼓,磨破嘴皮,商界普遍反應冷淡。半年過去了,商界僅口頭承諾捐款十八億元,實收捐款只有六億多元,不及原定目標的七分之一。很明顯,關愛基金已經淪為爛尾工程。

關愛基金捧場客稀少,一點也不會令人驚訝。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慈善事業向來由民間主導,善長仁翁捐款自由,多少不拘,不必由他人越俎代庖。港府成立名為慈善的關愛基金,顯然混淆了政府的扶貧責任及民間的慈善功能,而設立捐款目標更是強人所難,予外界「畀面」捐款的印象,難怪引起各方質疑,有商界人士更是高調拒絕捐款。關愛基金事與願違,成效未見,卻先製造了社會爭拗。

事實上,關愛基金本質上並非慈善,而是攙雜了濃得化不開的政治意味。由於港府施政無能,社會財富嚴重分配不公,導致貧富懸殊不斷惡化,社會上仇官、仇富情緒不斷上升,深層次矛盾不斷激化。本來,港府可以透過擴大教育、醫療、福利、扶貧撥款來彌補政策失誤,可惜他們本末倒置,竟然拉商界落水,要求配對捐款,這其實是潑污水策略,企圖將自己施政無能造成的惡果歸咎於商界,將社會怒氣引到商界身上。在這個意義上,關愛基金形同「贖罪券」,誰捐款,就等於誰有「原罪」,商界人士明知關愛基金是港府挖下的陷阱,怎麼可能主動往裏跳呢?

關愛基金日前提出十項扶貧措施,但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士依然未能受惠,反而向三十萬名學生發放每人三千元遊學津貼,引起新的爭議。眾所周知,遊學服務由商界舉辦,這到底是資助學生遊學,還是幫助商界賺錢呢?這與預算案當初計劃向強積金注資讓金融機構受惠又有何不同呢?

港府有責任辦好教育,確保每個孩子都能接受教育,但資助遊學從來不是教育政策的範疇。如果說,資助遊學是不想讓清貧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那麼當局接下來是否要資助購買鋼琴、資助補習、直至資助留學呢?有立法會議員對這項計劃大潑冷水,直指資助遊學不切實際,有違關愛基金扶貧原意,可謂一語中的。

更可笑的是,港府簡直將關愛基金當作「萬金油」來使用,彷彿可以包治百病似的。預算案派錢不均,引起分化社會的批評,港府準備透過關愛基金為新移民派錢;最低工資立法疏漏,打工仔未蒙其利先受害,製造更多人失業,港府又打起關愛基金的主意。由此可見,關愛基金已淪為補鑊基金,真正受惠的不是無公屋、無綜援、無交稅的「三無人士」,而是無良、無能、無承擔的「三無政府」。

一言以蔽之,合理分配資源,加強社會福利,扶助弱勢社群,本來就是港府不可推卸的責任。如果港府不願承擔,一味以這種扶貧騷來虛應故事,敷衍民意,那麼,關愛基金收檔只是遲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