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到病除:「敏感」與「副作用」要分清

常有人覺得自己有「敏感皮膚」,或形容自己「很敏感」,甚至認定自己是「敏感體質」。「敏感」一詞用途之廣,或許已陷入被濫用的境地。當病人對「敏感」的理解有別於醫學定義時,醫護人員了解病人的病歷便會有所誤會,最後影響治療效果。

簡單而言,敏感是指某種物質令免疫系統錯誤地啟動,而帶來敏感症狀,如紅疹和氣喘等。涉及的物質、症狀、嚴重程度都是因人而異的。有些藥物家族成員的化學結構相似,例如盤尼西林類抗生素。病人若對其中一藥物成員敏感,便可能同時對其他成員有交叉敏感。當然,交叉敏感常有例外,每項敏感實屬個別事件。

若混淆耽誤治療

同樣道理,即使有些病人確實會對較多藥物敏感,但他們不會被標籤為「很敏感」或有「敏感體質」,更不會因此而避用所有藥物。

近年「敏感皮膚」亦引起了混淆。「敏感皮膚」原指容易受刺激(sensitive)的皮膚,但不少人將此與真正的敏感 (allergy)混為一談,結果部分人誤會了任何外用藥物都並不適合自己的皮膚,耽誤了適當治療的時機。

現實中,最常遇到的情況是病人把藥物的副作用誤會成敏感反應。例如病人服用抗生素後感到腸胃不適,誤會為敏感反應。醫護人員從病人得知他對該抗生素敏感,可能會避用相似的抗生素而放棄進行第一線治療。

為保障自己不要錯失最適合的治療,病人服藥後感到不適,可先讓藥劑師判斷是否藥物敏感反應,再了解是否與藥物的副作用有關。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藥物教育資源中心

Money18免費即秒股票報價網站現推出8升級功能,財經資訊,實時實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