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吟虎嘯:在現代經濟中弄潮

關心中國經濟的人知道,江蘇省的張家港長期列入中國「百強縣」三甲之內,被《福布斯》雜誌評為「中國最佳縣級城市」第三名。然而,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這只是一個相當模糊的數字概念,一般人的印象,江蘇一向是中國最富裕的省,張家港又是江蘇境內中國第一大江——長江出海前的一個大碼頭,這樣的地方「想不富都難」、「想不發達都難」。不過,張家港市沒有多少名勝古蹟,在各地旅行團的「江南遊」行程中,鮮有張家港,到此一遊者不多,張家港和近在咫尺的蘇州簡直沒得比。

更何況,命名張家港市的歷史不過二十五年。過往歷史的行政沿革且不理,就以新中國而論,一九六二年此地才由常熟、江陰兩縣各劃出一部分地區合併成立沙洲縣,一九八六年撤縣建市,以境內張家港命名。為甚麼一九六二年要從常熟、江陰這兩座歷史悠久、名氣甚大的縣中劃出地方成立沙洲縣呢?在公開資料中難以找到箇中理由。

但從大背景看,一九六二年正是「三年自然災害」困難時期,黨中央正在推行對全國經濟的「關停併轉」政策,重新調整和布局,沙洲縣的成立是不是與此有關呢?從地理位置看,在常熟和江陰的交接處各切出一塊地成立沙洲縣,把張家港劃為沙洲縣「獨家」所有,應該是為方便管理。不管怎麼說,一九六二年的沙洲縣之成立,為幾十年後張家港的崛起奠定了基礎,準備了最必要的條件。

當然「改名」也很重要,大凡叫「港」的地方,有水有江有河有海,不但易富,名頭也易叫得響,咱們香港就是如此。明代參修《元史》的今張家港市鳳凰鎮人陳基曾經賦詩吟誦當年「湖港」之盛:「落日湖頭艤畫船,買魚沽酒不論錢。共過天下登臨地,卻憶官家全盛年。綠水映霞紅勝錦,遠山凝黛淡如煙。相攜此夕干戈際,一聽笙歌一慨然。」今日之張家港當然不是這番景致,她是在現代經濟中弄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