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關節炎短壽七年

【本報訊】類風濕性關節炎可增患血管病的風險,死亡風險較同齡同性別多近七成,壽命短七年。全港現有一萬二千名患者在公立醫院接受治療。香港風濕病學學會上月訪問了一百八十名患者,四成四患者不知道病發首兩年是治療黃金期。學會根據國際研究,制訂了一套適合本港的診治建議,建議病人主動了解及早診治。

免疫系統疾病 原因未明

學會會長莫志超指,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自身免疫系統疾病,病因未明,可引致發炎疼痛腫脹、甚至令關節變形,每一萬人有三十五人患此病,病發高峰年齡為三十歲至五十歲,男女比例為三比一。他續稱,病發首兩年是治療黃金期,治療目標是「臨床緩解」,即患者的關節疼痛及腫脹得到有效控制,血液中的發炎指數亦得到改善。

學會參考國際研究制訂一套診治建議,包括評估患者是否達至「臨床緩解」的「二十八處關節疾病活躍指數(DAS28)」,指數以關節痛楚及腫脹數目、紅血球沉降速度以及整體健康評分計算,若果低於二點六即達到臨床緩解。莫志超說,傳統治療策略是發病初期服用止痛藥,若不見效才逐步轉用療效較高的藥物;最新策略是先使用一線的抗風濕藥如「甲氨喋呤」,若三個月後未達臨床緩解,即轉用更進取的藥物如生物製劑。

女運動健將 揸筷子都痛

三十多歲的Shirley自幼是運動健將,十八歲時被診斷患上類風濕性關節炎,「唔可以再做運動好大打擊,對生活都好大影響,隻手揸筷子都痛。」

她數年來接受類固醇及抗風濕藥物均未見改善,髖關節及頸部韌帶受侵蝕而永久創傷,需接受髖關節置換手術及頸椎骨消融手術。

五年前她接受生物製劑治療,數月後即痛楚減退,生活回復正常,指數達緩解水平,她現時每月要服生物製劑一次和每周服普通藥物一次,已重新踏足球場。

Money18新功能「18好路數」為你預測心水股票升跌機會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