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世界的形勢大變,出乎歐美意料之外。埃及、突尼斯政權易手,也門也早晚難免。這三個國家的變動,卻未必代表民主的勝利,而是軍隊掌政,或許回復到本國的原來歷史——軍隊支持另一輪的威權統治,新瓶舊酒,白白消耗了革命的努力和期望。
沙特阿拉伯和巴林由於當權者的堅持,不惜動用武力,政權轉變的機會不大,而歐美乃至中日各國都不希望沙特和巴林有變,害怕政變帶來全球主要石油供應的不穩。
利比亞的內戰已觸發全球油價上漲,沙特、巴林再出事,油價飛升或可觸發更大的危機,再不局限於中東、北非而擴及全球。歐美和東亞各國絕對不願面對這種可能的石油危機。中國在這地區沒有話語權,但歐美卻可能會在背後支撐沙特、巴林來鎮壓反對勢力。
當前關鍵的是,利比亞政局走勢為何。空襲之後已引起歐盟和盟友內部的分歧,土耳其尤其強烈反對;而美國在空襲後卻表示要脫手,但法英在歐盟內部牽制下,未必可以接手,更不易以「北約」名義出兵。於是,除非卡達菲政府很快崩潰,否則,空襲總要完結,效果不彰則出兵便成必然,但若出師無名,也就難以成事,卡達菲的政權一如以往伊拉克的薩達姆,還可堅持十多年。
在這過程裏有頗大的變數。英國本是最早與利比亞和解,今次變臉之後會否再一次變臉呢?因為打不下則要找機會和解,不然中國在利比亞便有發展餘地,不限於內陸油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