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金:輻射銫遺害久遠

福島核洩漏之後,散播最快的輻射物質是「碘-131」,緊隨其後的是「銫-137」。「碘-131」是氣化物質,散播最快;「銫-137」則存在於核塵埃之中,隨風四處飄散,塵埃所到之處,包括泥土、地面水、多葉植物等皆受污染。因此,人透過吸入塵埃、在泥土上步行、飲用或接觸水、進食等,都可沾染「銫-137」。

「銫-137」對環境影響比「碘-131」持久。原因是「銫-137」的核半衰期長達三十年,即經歷三十年其輻射才衰減一半,遺害時間比核半衰期只有八天的「碘-131」長得多。

是故,一九八六年切爾諾貝爾核災難至今,歐洲多國樹木的「銫-137」含量仍高,在德國獵獲的野生動物仍由於「銫-137」超標,不宜食用。

大自然受污染幅員廣大,非人力可補救;相對之下,農業用地面積較小,透過人為手段,如掘走受污染的地面泥土、控制水源、引入未受污染種子及牲口等措施,或可勉強獲得若干程度的復原。

人體排泄「銫-137」速度緩慢,要把吸入的一半排出體外,成年人需時一百一十天,兒童需時更久。「銫-137」在體內分布廣泛,所有器官都可受其輻射傷害。此兩種特性令「銫-137」對人體危害,不亞於「碘-131」。「銫-137」積聚最多在肌肉,其次是骨骼及脂肪;中毒的後果可以是不育、畸胎,或各種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