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政界:打車橋防日寇掃蕩

昨文談到粟裕打出「車橋大捷」,新四軍軍長陳毅高度評價是打通蘇中、蘇北、淮北、淮南根據地的戰略聯繫。但是按粟裕呈新四軍首長電報中,陳述發動戰役理由卻是為了應對敵寇「清鄉」掃蕩。

一九四四年三月十一日即車橋戰役後五天,粟裕給軍部電報說,戰前已經獲悉蘇中敵人正部署「擴展清鄉」,約在四月初實行。粟裕的新四軍第一師及蘇中軍區的全部四個分區都將被迫轉移,區黨委及師部直屬機關不僅難於整訓,且有遭敵嚴重打擊之危險。雖然第三師能借鹽城地區給我駐紮,或分一批人到淮南及第四師地區去,則領導分散亦有不便。因此必須有頗大機動地區安插,便於幹部整風及部隊整訓,我們才決定組織此戰役,不知是否正確,尚乞指示。

上述電文說明粟裕打車橋是後發制人,並沒有要根本扭轉蘇中抗戰形勢的戰略意圖,只是以攻為守破壞日寇清鄉計劃。據日本《大東亞戰史》記載:一九四四年春,駐華日軍戰略任務是打通大陸鐵路幹線,擊破國民黨軍,並從華北抽調五個精銳師團去太平洋戰區,抵禦美軍的逐島進攻;對蘇中「擴展清鄉」的零星作戰忽略不計。

敵寇對蘇中的「清鄉」兵力不太大,經過多次增援也只有一千多。在「黃橋決戰」消滅國民黨軍十二個主力團後,粟裕的新四軍第一師主力發展到第一、第三、第十六和第十八共四個旅,及蘇中各軍分區地方部隊十幾個團,還有民兵十幾萬,應該隨時能調動一兩萬兵力阻擊日寇援兵。戰前粟裕判斷車橋地處日偽兩個系統之接合部,不易發動大舉「掃蕩」,可惜「車橋大捷」沒有擴大戰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