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看今朝:十二五更具歷史意義

中央領導人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為「十一五」規劃給予一個小結:我國大力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在多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仍然突出,一些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沒有根本解決。

誠然,三十多年前鄧小平提出「改革開放」,提倡「先讓一部分人富起來」的理論。所以,在首三十年的改革開放進程中,宏觀政策以推動沿海地區經濟高速發展掛帥。改革開放近年漸見成效,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已經超越日本,國民收入也相應提高。

然而,國家注重宏觀經濟,往往耗掉很多資源,導致環境被破壞,社會矛盾日深,這對任何一個發展中國家來說都是在所難免的事。正因如此,在「十一五」裏,國家嘗試提出「科學發展觀」概念,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以平衡因經濟發展而造成的社會問題。

「十一五」雖說在解決社會矛盾上初步見到成效,但要竟全功,在接下來的五年規劃(即「十二五」),國家將會比以往更加重視社會民生問題,並採用不同組合的政策,讓那部分還未富起來的人也跟着富起來。為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地發展以及社會和諧穩定,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十二五」將會採取新的經濟發展方向,推動經濟發展再上新台階。

「十二五」是改革開放第二個三十年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可以說,「十二五」比「十一五」更具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