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多建公屋

財政預算案左湊右拼,蕭規曹隨,可惜是殖民地的規,曾俊華的隨。香港脫離殖民地已十多年了,可是官員心態依舊。

預算案算是聽了意見,調高申請公屋的入息上限,使合資格申請個案大增。有分析認為,香港每年新增輪候公屋人數將增至三萬以上。不過,目前所說公屋輪候年期為三年,實際上輪候者有三次選擇,三年期只是說第一次選擇,而不是上樓時間。為甚麼一直要公屋輪候者等候三年,而不是兩年或一年呢?有資格輪候就是有這個需要,既然政府又不是沒錢,為甚麼故意刁難,讓輪候者多受折磨三年?莫非官員有虐待他人的變態心理?

另一方面,年增逾三萬輪候者,每年公屋新建數目僅一萬五千個單位,似乎也是我施捨給你,但還是要你多吃苦一些,或許這才證明財政司司長的官威。相信今後三年輪候期的承諾可能達不到,屆時誰負責?即使財政司司長突然有了政治道德和承擔感引咎辭職,卻是否足以抵償受影響輪候者的痛苦呢?

建公屋對香港社會經濟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多建公屋可形成對建造業的工作需求,創造就業,增加收入。從經濟的乘數作用看,轉過來又會擴大經濟需求,增加就業與收入,形成良性循環。

曾蔭權任內已刻意減少公屋以至私樓的建造,他的目的或許是與地產業一起抬高樓價,但這會使建築工人失去就業機會和收入。樓宇價格已接近泡沫,曾蔭權與曾俊華的「政治」目的已達,多建一些公屋又有甚麼好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