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入風雲:雞肋不如

今年預算案有一項新搞作,就是政府發行通脹掛鈎債券,希望協助市民對抗通脹。對此,究竟何人能夠受惠?實在有必要仔細分析其中的內容。

低下階層面對百物騰貴,當然是有苦自己知,但一些手上稍有餘資的中產亦有其苦惱。中產明知通脹會持續一段時間,手持現金是最吃虧的;但最有利的做法,他們又不敢冒險,否則就應該大借特借,然後投資在有升值潛力的資產之上。以過去兩年為例,地產物業、股票、黃金以至資源等都有相當可觀的升幅,就算不投資到盡,不大借特借,把手上的資金投放在這些資產之上,也是有利可圖。

不過,一些反應比較慢的中產,在金融海嘯的危機恐嚇下定過神後,股票和資產已經升了一大截,不及時追貨,還沉醉在理性分析,稍為觀望,那就由「現金是皇帝」變成「現金是痛苦」。政府發行通脹掛鈎債券,可能就是針對現時非常痛苦的現金持有人。

這些看來似是正確的理由,細想之下卻又未必。通脹掛鈎債券的入場費是一萬元,發行起點是五十億,每人一手可以滿足五十萬人的申請,若發行量提升到一百億,便有一百萬人獲配售。與定期活期存款相比,這種債券有四厘左右的回報,當然非常吸引,在沒有風險的情況下有五十萬人申請,絕對合情合理。但對中產來說,只是對沖了一萬元的通脹,意義究竟有多大?三年總計,派息只有一千多元,可說是搔不着癢處。至於年輕人,連股票也嫌回報低,要炒認股權證,就更無興趣掙那一千幾百;最滿意的,相信就是那些有三幾萬積蓄的老年退休人士!

對於中產,通脹掛鈎債券連雞肋都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