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業威威不是威 花招豈能當箴規

大年初二本港求得「威人威威不是威」的車公靈籤,初三就發生導遊與遊客先是口角、繼而大打出手事件,連日來,內地傳媒連篇累牘報道這樁醜聞,國家旅遊局也罕見地主動表示關注,致使香港旅遊業淪為全國笑柄,「宰客天堂」形象深入人心,應驗了車公靈籤的預言。

「東方報業民意調查」結果與車公靈籤不謀而合,其中四成受訪市民認為,事件令本港旅遊形象蒙羞;一成八擔心會嚇怕內地遊客,令他們裹足不前;三成相信對本港旅遊業發展將產生長遠影響。立法會議員亦認同事件令香港「丟架」,擔心香港自此以後被定型為「搵笨天堂」,內地遊客「遲早走晒去新加坡、南韓及台灣玩」。在旅遊業市場競爭激烈之下,這樣的擔心顯然不是多餘。

對於有傳聞指涉案旅行社為平息事件,不惜以賠償十多萬元與旅客「私了」,也引起很大的爭議。有議員擔心此例一開,後患無窮,可能會吸引更多熱衷搞事的旅霸、惡客湧來香港,通過刻意刁難導遊,然後敲詐勒索,旅遊業從此進入多事之秋。

黃台之瓜,何堪再摘。去年本港接連發生假導遊涉嫌激死遊客、惡導遊阿珍辱罵遊客事件,為挽回一落千丈的旅遊業形象,旅議會制訂十項規管措施,以阻嚇強迫購物現象重演,其中包括「一團一導遊」及「記分制」。諷刺的是,「十招」剛於本月初落實,就發生翻版阿珍事件,甚至比阿珍更惡劣,證明所謂十招不過是花拳繡腿,中看不中用。當局指望旅遊業界自律,只能是緣木求魚。

規管十招流於花招,其實並不令人意外。輿論早就指出,十招沒有解決零團費、負團費以及導遊無底薪的根本問題,治標不治本,旅行社為了生存,導遊為了養家餬口,不能不繼續強迫旅客購物。再說,旅議會只是業內組織,自己人管自己人,不可能公平、公正、公開地處理糾紛,難免會出現包庇護短的情況,無法令外界信服。

市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四成五受訪者認為,旅議會十招無助解決低團費及導遊無底薪問題,預期劏客事件將陸續有來;兩成二批評新措施成效有限;兩成六直指措施無嚴格執行,形同虛設。絕大多數市民不相信十招的成效,所謂旅遊業「自律」是怎麼一回事,不言而喻。

旅遊業烏煙瘴氣,亂象叢生,固然與業界良莠不齊有關,港府疏於監管更是難辭其咎。旅遊業是本港支柱產業之一,與金融業同樣舉足輕重,然而,金融業有機構監管,旅遊業卻自生自滅,厚此薄彼,這不是咄咄怪事嗎?事實上,有識之士早就建議當局效法新加坡、澳門及內地的做法,成立旅遊局或相關法定機構,但港府不是聽若罔聞,就是顧左右而言他,可見港府抱定「大市場小政府」的舊思維,繼續推卸責任。

直至去年阿珍事件發生後,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劉吳惠蘭才表示不排除立法規管,但未有時間表,其實是拖字訣。今次發生翻版阿珍事件,劉吳惠蘭拖無可拖,聲稱已有初步構思,月底提交立法會討論。鑑於港府向來議而不決、決而不行,今次是否言出必行,市民只能拭目以待。

上述民調亦顯示,三成六受訪者批評當局不監不管令旅遊業情況惡化;三成二不滿規管制度無與時並進;兩成七認為補救措施進度緩慢。合共九成五市民不滿劉吳惠蘭的表現,這正是港府管治無能、威風掃地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