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覺體育夢 贏得食言而肥名

申辦亞運失敗後,港府曾信誓旦旦仍會投放資源興建體育設施。然而,說是一回事,做卻是另一回事,觀乎本港體育基建一再爛尾的事實,人們對港府今次承諾不能不抱着很大的疑問,只能聽其言而觀其行。

以沙田區為例,該區人口逾六十萬,是目前全港擁有最多人口的地區,按照人口增長預測,到二○一六年,該區應擁有十個體育場館,才能滿足市民的需要,現時僅有五個室內體育館和三個公共圖書館,根本不敷應用。早在區域市政局年代,當局曾承諾在沙田愉翠苑旁一幅空地興建體育館及圖書館,並計劃在○二至○三年度動工,翌年竣工。可惜,自多年前政府「殺局」後,人走茶涼,局死政廢,有關發展計劃隨即被束之高閣,至今十年過去,有關空地仍是一個臨時停車場。

過去數年間,區議員不斷追問有關工程的展開日期,康文署曾改口去年年底動工,三年後完成。到了去年底,署方再次變卦,只稱已聘請顧問公司初步設計工程計劃。辭虎迎兔,又一年過去了,康文署在回覆查詢時依然大耍太極,重申一直積極跟進計劃,與其他相關部門密切合作,包括擬定工程規模、可行性研究及工程設計等,盡可能加快相關工作,以期盡早落實有關計劃云云。又是「盡可能」,又是「盡早」,說得無比動聽,其實都是不切實際的廢話,鑑於港府連最基礎的可行性研究尚未開始,這項拖遲十年的工程依然動工無期。

除了沙田,北區、屯門和元朗等新界地區的康體工程拖拉情況同樣嚴重。事實上,十年前市政局及區域市政局「被殺」時,一共遺下一百多項工程未完成,接手的康文署對這些歷史遺留工程愛理不理,一拖再拖,官方資料顯示,直至前年八月底,仍有約一半工程尚待進一步覆檢,即使是部分已完成的工程,亦較當初預定的時間表為遲。

還有,港府當初申辦二○○六亞運會時,亦曾作出多項興建體育設施的承諾,包括研究在觀塘晒草灣興建壘球場,在城門河興建水閘、看台以及在葵涌運動場興建單車賽道等,但統統因為申亞失敗而擱置或押後。平心而論,這些工程規模不大,也沒有甚麼爭議,如果港府下決心去做,早就建好了。反過來說,有關工程至今遙遙無期,證明港府口口聲聲推動全民體育,根本是葉公好龍。

港府不僅在地區體育設施建設方面拖拖拉拉,十大基建同樣是一波三折,動工日期一再押後,何時落成更是未知數。最不堪的莫過於漁人碼頭大計,討論了十年,落得胎死腹中的下場。大事不會做,小事不願做,港府最終是一事無成,過去的十年,有如南柯一夢。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港府有如那個不斷喊「狼來了」的少年,一旦誠信破產,遲早自食其果。去年港府再次提出申亞,被輿論一邊倒質疑是好大喜功、勞民傷財,哪怕港府將申亞的好處講得天花亂墜,仍然沒有多少人願意相信。雖然港府出盡法寶,到立法會表決最後一刻仍未放棄游說拉票,最終仍無法逆轉主流民意,也無法說服大多數議員轉軚支持,申亞鎩羽而歸,港府可謂自取其辱。

雖然被立法會否決的只是申亞的六十億元直接開支,原則上不影響與申亞無關的逾三百億元體育設施常規開支,而港府亦作出相關承諾,怕就怕港府不改食言而肥的本性,是否再開空頭支票,大家只能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