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政界:韓戰第五次戰役打敗

南北韓統一是早晚的事,或戰或和,也是五十五十。中國是否像六十年前再次入朝參戰勢難逆料,內地媒體多數樂觀,認為當年一窮二白也打敗美帝,如今已有隱形戰機,也將有航母,打贏這臥榻之旁的局部戰爭,還不十拿九穩?

一九五一年四月二十二日至六月十日的第五次戰役是韓戰的轉捩點,戰後毛澤東才吸取了教訓,懂得不能奢望打運動戰、殲滅戰,更沒有速勝希望。此後的兩年陣地消耗戰,應了老毛戰前的最壞打算:「最不利的情況是中國軍隊在朝鮮不能大量殲滅美軍,兩軍相持成為僵局」。所有至今沉迷在朝鮮戰爭大勝的朋友,不可不知毛主席的論斷。

評論韓戰第五次戰役的勝敗有幾個標準:即達到戰前計劃的目標否?土地特別是戰略要地的得失如何?敵我傷亡比較如何?該戰役敵我兵力對比有絕對優勢,第一線志願軍五十五萬加上朝鮮三個軍團共六十餘萬人,聯合國軍只有二十七萬。北京批准戰役計劃:要消滅美軍三個師、英國、土耳其共三個旅和韓軍三個師。

毛澤東的軍事思想其中一個要素是「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但是第五次戰役結束後,公布敵我損失對比是八點二萬對八點五萬,成建制消滅美軍最多是營,志願軍第一八○師則被全殲。看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的《烽火三八線》一書的地圖,標誌我軍曾經全線推過「三八線」,直逼漢城(今首爾)。但是戰役後期美軍大規模快速反擊,我軍撤退得匆忙;敵軍恢復戰役前陣地,更奪取了鐵三角的金化、鐵原兩個戰略據點。其中韓國第一師攻擊志願軍第六十五軍右翼,「朝鮮第一軍團戰鬥不力,很快撤退到臨津江以北。使第六十五軍右翼被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