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減廢重彈舊調 搞環保只識做騷

港府被迫向現實低頭,日前決定放棄徵用將軍澳郊野公園五公頃土地作堆填區,民意終於勝了一仗。不過,市民不必高興得太早,因為港府並沒有放棄擴大堆填區的既定政策,充其量只是改變地點,換湯不換藥而已。

事實上,由於港府在推動源頭減廢方面並無寸進,又遲遲未能引入現代化的處理垃圾設施,只能繼續獨沽一味擴大堆填區。環境局局長邱騰華重彈舊調,揚言將繼續擴大堆填區,包括在將軍澳擴建堆填區十三公頃,用於處理建築廢料;屯門及打鼓嶺的堆填區亦須擴建,以增加一億立方米的容量。問題是,現有堆填區總有逼爆的一日,如果港府不改變處理固體垃圾的舊思維,香港遲早會淪為垃圾港、臭港。

退一步進兩步,這已是港府一再表演的老戲碼,瞞不過市民的眼睛。「東方報業民意調查」顯示,對於港府一意孤行繼續擴大堆填區,兩成一受訪者批評當局愚弄市民;兩成五不滿港府換湯不換藥;四成三指摘港府欠缺全盤處理固體廢物的政策。

打劫市民的荷包,是港府所謂「三條腿減廢」的另一項重要內容,當局有意今年內就家居及電子垃圾徵費諮詢公眾,亦擬擴大膠袋徵費的範圍。不錯,有得必有失,要想有較清潔的環境,必須付出一定的代價,這個道理沒有人不懂,市民亦願意為環保貢獻一分力量,但問題在於,在要求市民為環保付出的同時,港府本身又有甚麼承擔呢?港府置身事外,卻將減廢的責任全部推到市民身上,這公平嗎?

不可否認,垃圾徵費政策一定程度上可收減廢之效,但同時也會引發窮人必須減廢、權貴可以污染的質疑,與環保的本旨背道而馳。無錢萬萬不能,有錢亦非萬能,港府一心鑽在錢眼裏,以為只要使出經濟手段就能達到減廢的目標,恐怕太天真。上述民調亦顯示,兩成四受訪者批評擾民政策一浪接一浪;三成三不滿港府以推動環保為藉口,只識打市民荷包的主意;兩成一認為只會引起更大的爭議。

港府處理固體廢物不力,在改善空氣質素上同樣備受詬病。不說不知道,港府自一九八七年制訂空氣質素指標後,一本皇曆翻到今,這是本港空氣污染日甚一日的重要原因,在二○○○年,路邊監測站錄得空氣污染指數超過一百的時數只有四百四十一個小時,去年截至十一月已錄得三千二百六十五小時,也就是說,僅在過去十年間,本港的空氣污染超標情況暴增七倍,現行空氣質素指標已遠遠落後於形勢。

千呼萬喚之下,港府於前年就此推出公眾諮詢,同年施政報告白紙黑字地承諾:「政府會在諮詢結束後,更新空氣質素指標。」然而,有關諮詢結束已經一年多,迄無下文。港府在改善空氣質素方面一拖再拖,與申亞的雷厲風行形成鮮明反差,再一次證明港府最熱衷的就是政績工程,即使主流民意反對,仍然一意孤行,但對於環保等民生政策,由於未必能為高官臉上貼金,便採取愛理不理的態度。

正如環保組織及立法會議員批評,當局搞環保只識做騷,由於無法掌握民意,有關政策往往閉門造車,脫離現實,減廢不成反變擾民。上述調查又顯示,兩成二受訪者認為邱騰華無決心做好環保;兩成七指他能力不足,好大喜功;四成批評他推動政策欠缺周詳規劃,經常撞板。

近九成市民對邱騰華的工作表現投下不信任票,可見港府的環保政策是多麼的失敗,多麼的不得人心!人貴有自知之明,但港府官員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