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言雋語:國故糟粕多

內地興起新一輪「整理國故」熱潮,在包括孔聖人家鄉山東等地,教育當局勒令學校不可對《第子規》、《三字經》等國學經典照單全收,必須去其糟粕,以免「扭曲了學生的價值觀念,腐蝕了中小學生的心靈」云云。

這種理由本身是可笑的,學習傳統文化,從來就是「批判地接受」,合則用不合則棄,壓根兒避而不談,又怎談得上批判?

好了,到底這些經典有甚麼「糟粕」,竟惹得教育部門諸公大動肝火,必要去之而後快呢?例子之一,是人們耳熟能詳的「昔孟母,擇鄰處」,當局給出的理由是,其中暗藏了「環境決定一切」的思想,而在現代社會,人要學會適應環境、學會與人和睦相處。再如《勸學詩》中的名句「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均難逃官員的剪刀。

其實,換一個角度看,官老爺們也可說是用心良苦。試想想,古時候孟母要「樓換樓」並非甚麼難事,簡單收拾一下細軟,很快又能在另一地方安身立命,反觀當今盛世,人們往往要為一破房子淪為奴隸,遑論換樓!

至於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今時今日,畢業等於失業,此語早過時了,不信的話,儘管向「北漂」的那班蟻族們唸叨唸叨這番大道理,看對方跟不跟你急?

當學習古代文化與「借古諷今」的界線愈來愈模糊,的確是件挺危險的事情。國故糟粕多,為免孩子遭荼毒,理應棄之如敝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