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經社發展矛盾突出

曾蔭權到北京述職,今年最大的政績是政改方案獲得立法會通過,令政局保持相對穩定,花了多大力氣,中央心中有數。「起錨」工程向中央表達盡力而為,帶有悲情色彩,如非中央最後出手,政局變化將極之不同。

有趣的是,政改過後,曾蔭權及其班子鬆了一口氣,施政幹勁有放慢放鬆之嫌,所以胡錦濤在「積極評價」之餘,又提新任務,就是鞭策曾蔭權要保持勁頭,莫做「離岸特首」。

溫家寶提得更具體,在「三件事」上要求特區政府更加着力:保持金融穩定,提高金融競爭力;切實解決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矛盾;抓緊謀劃未來發展,為香港長期繁榮穩定打下基礎。三鞭齊下,鞭鞭有力。溫家寶還多次提及「社會矛盾」,可見中央對香港盯得很緊。

金融穩定與提升競爭力是特區之本,也是與上海、深圳等內地城市爭雄的主要本錢,稍有差池,香港立刻會被拋離。早前「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已經點出香港處於高處不勝寒之位置,不進則退的警鐘必須長鳴。

所謂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矛盾,是多年來溫家寶反覆告誡曾蔭權要處理深層次矛盾的另一個表達方式。值得注意的是,矛盾由深層次的不斷積累缺乏化解,已經到了浮面甚至爆發的層次,更發展至必須立刻處理的階段。

仇商仇富情緒的擴散,絕非朝夕之事,既有地產霸權當道,政府長期放縱,也有經濟未能向前推進,知識型經濟後繼乏力,大學畢業生薪酬偏低,令新生代不滿的因素。

曾蔭權未有充分掌握中央的深層思維,只簡單理解甚至扭曲為熱錢大量湧入,令香港產生通脹壓力,是未有認真針對當前經濟社會矛盾的根源。曾蔭權的解讀只及皮相,教人感到他見識膚淺,欠缺膽識直面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