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緬甸選舉新希望

緬甸大選完成,反對派領袖昂山淑姬獲釋,並公開說願與軍政府合作,給緬甸的發展帶來新的希望。

新的希望並不是緬甸的未來發展一切美好,政治民主化的進程還有一大段路,是否可循西方民主發展也存在巨大疑問。

新的希望是指重新起步,由軍政府的獨裁轉為二元化或多元化,這主要是軍方領導部分放棄軍籍,以文人領導政黨獲選。軍隊現任與前任(轉為文人政治家)便形成兩個集團,合中有分,權力和利益不同,便不會完全一致。

選舉之前,軍政府推行經濟自由化,連石油經營等都從政府壟斷開放民營,背後是讓軍隊領導在退休或離職後,繼續掌握重要的資源和經濟能力。私有化產生的企業家與軍隊領導轉變為政治家,便與軍隊形成三分勢力,互相制衡。而軍人轉變的企業家與私人企業,乃至海外企業,將會廣泛的聯繫和合作,也會堅持經濟的自由化、市場化,以利本身的發展。

內外結合,緬甸的經濟市場化之後,政府和軍隊的控制權將受大的約束,社會與政治會更趨於多元化,民主政治的發展機會便大。

即使今次選舉不民主,還有如孫中山當年所說的「訓政」階段的色彩,但至少民間反對派佔的國會議席,比新加坡為多;軍方代表便有兩個政黨,一大一小。此外還有四個較小政黨,其中「國家民主力量」是從昂山淑姬原有政黨分裂出來,有十六議席。

從這個選舉和政治和解作為起點,若因此而爭取到歐美取消制裁,緬甸的開放會更大,政治社會變化更會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