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金:社會平等 運動提升

以人均計算,香港運動員在大型國際比賽表現如何,亞運結束後可作統計。但若跟人口九百多萬的瑞典或四百五十萬的挪威相比,香港在運動的表現,可謂差一大截。

香港舉辦亞運,能否起「沖喜」作用?相信舉辦那年肯定有,乃因主場之利;但能否持續下去,真箇靠社會整體配合。是故,有論者認為香港不辦亞運,以同樣資源栽培運動員,收效可能更大。

小國寡民的歐洲國家,精英運動員表現出色,其共通點是這些國家不僅比較富裕,且社會比較平等,對國民基本生活所需保障較為全面。因此,運動員可全心全意選擇投放精神體力最佳的歲月於運動競技而無後顧之憂;且不論成敗,也毋須為退役後的生計煩惱。

相比之下,在香港這富裕但極不平等、社會保障遠低於其富裕程度應有水平的城市,青年人投身運動競技的機會成本便明顯高得多。「風之后」李麗珊的「在香港帶大孩子需要四百萬」廣告,訊息至為突出:「身為奧運金牌得主仍須為滿足生活的基本需要大傷腦筋」,那做不成金牌得主的運動員怎辦?為人父母者又是否放心子女投身成功機會千中無一的行業?

香港高地價,掏空運動成就的價值,限制青年人職業選擇,縱然多了點資源栽培他們,但始終難以說服有潛質的青年人不投身專業、地產或其他生意,而選擇當一名連剎那光輝亦可能無緣沾手的運動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