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射燈:名醫林順潮:「生命價值 不在乎擁有多少」

眼睛為靈魂之窗,在五官排名列在首位,貴為國際著名眼科權威的林順潮,曾為不少達官貴人「開眼」,名氣可帶來賺不完的錢。但他選擇留在公營機構,為普羅巿民服務,並致力內地扶貧工作,成立「亮晴工程」將眼科手術下鄉,掃走黑暗。然而,扶貧道路從來不易行,林順潮本着「助人為快樂之本」,認定目標後擇善固執,因為在他心目中「生命價值,不在乎擁有多少,而是能付出多少」。

林順潮辦公室桌上,除擺放電腦外,更有一個趣怪的陶瓷公仔,一個肥胖的消防員腰纏着消防喉,鼻頭貼有膠布狼狽地救火,忙至焦頭爛額,「我好鍾意呢個公仔,佢提醒咗要做好防火工作,就唔使咁狼狽去救火。」林說,每日要應付的工作太多, 但時間有限,做任何事都應設定緩急先後,才能妥善處理,人生亦然。

望「亮晴點」遍地開花

除是香港中文大學眼科及視覺科學系主任外,林順潮的職銜一大堆,公職更是一籮籮,有一名銜雖然「卡(片)」上無名,但備受尊重,就是內地的「掃盲救星」。內地約有六百七十萬白內障人士,但內地每年白內障手術量僅約八十八萬,每年新增數目卻有一百萬個,遠遠供不應求。故十多年前起,林便在內地開展扶貧工作,投入義務醫療工作,積極「掃盲」、「救盲」,並於○四年成立「亮晴工程」,透過捐贈儀器、培訓醫生、改良技術及專業管理等,針對內地「病徵」對症下藥,發展成可持續發展的除盲大行動,希望「亮晴點」能在內地遍地開花。

而促使林順潮踏上扶貧之路,全因年少時曾受別人的無私奉獻,令善心種子植根。林憶述,小六時讀乙班,學校只會派四十名精英學生參加升中試,而甲班人數有五十二人,已經超額,乙班學生要躋身參加升中試,機會微乎其微。但當時一名姓黃老師卻獨具慧眼,看出其有潛質,除不斷鼓勵努力之外,更免費替他補習,令他能成為最後的四十強,得到參加升中試機會,並且考獲理想的中學。

痛心「有得醫變冇得醫」

「當年讀書處於被淘汰邊緣,因黃老師嘅幫助,先考到一間好中學,順利升讀大學,呢個經歷對我好大影響,明白助人為快樂之本,當自己有能力時,會盡力去幫助有需要嘅人。」身為眼科醫生,擁有的能力自然是幫病人復明,林自言最不開心是見到病人因制度及資源的問題,令「有得醫變冇得醫」,造成不必要的失明。「只要十五分鐘嘅手術,但喺內地好多人冇機會去等,要到死都離唔開黑暗。」

扶貧路見盡世態,林順潮對內地「因盲致貧」、「因病反貧」的悲哀更有深切體會。他說,曾有一對父母,帶同約五歲、患有先天性白內障的兒子來檢查,當聽到有得醫時,個爸爸好開心,但唔夠五秒他卻拉長臉孔,接着便問:「個手術可唔可以幾個月之後先做?」後來,該父親解釋因家中最值錢的豬隻,四個月後會長大些,可以賣到較好價錢,支付手術費用,結果當然是林出錢又出力,為男孩帶來光明。

另一次是到汕頭扶貧,林擔任當地國際眼科中心的院長,一名年約五十歲的男員工不幸患上末期肝癌,堅拒接受化電及電療,只肯服食止痛藥,「佢話有積蓄一萬幾千元,如果做化療,唔單止積蓄冇晒,仲會留低筆債畀屋企人」雖然同事協助籌募藥費,但該員工依然不肯接受治療,個多月後與世長辭。這些活生生的例子,令林對內地扶貧工作更堅定不移,希望憑藉自己的能力,去幫助有需要的人。

圖:甘偉倫/文:趙美賢

Money18新功能「18好路數」為你預測心水股票升跌機會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