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入風雲:熊玠訪港

紐約大學的熊玠教授來港訪問,就中國在全球第二次崛起作專題演講。因為熊玠曾經是馬英九的老師,他本人也和兩岸領袖往來密切,所以話題很自然扯到兩岸的關係上。

有關兩岸統一,熊玠算是樂觀派,兩岸經貿的牽引力固然是耳熟能詳的理由,而由於他對馬英九的熟悉,他基本的判斷是,馬英九不會是台獨派,因為馬英九對中國文化有濃烈的感情,所以必定自視為中國人;一旦基本上認為自己是中國人,那矛盾只是在於政體、政制,換句話說,就是回復到國共之爭的層次上。

陳水扁執政八年,對外衝擊「一個中國」的原則,對內則推行去中國化,觀感上前者殺傷力巨大,但實際上後者遺害更深。故此,馬英九如果真的是認同中國,有濃厚的中國感情,那他起碼不會在台灣進行去中國化的運動,在文化感情層面上仍然維持有中國因素,到時就算兩岸統一再拖十年、二十年,甚至是三十年,也是拖得起。

熊玠對兩岸統一表示樂觀,這是就長期目標而言。熊玠為兩岸統一設下一些客觀的條件:第一是大陸的人均收入要和台灣相接近;第二是大陸的政體要趨向開放民主。

這些條件表面上合理,但在大陸的立場恐怕未必會接受。首先大陸較為看重總量,因為和台灣的經濟關係,是總量比人均更有意義,尤其是台灣和沿岸省份接近;至於政體方面,北京一向是堅持「一國兩制」,尤其是台灣已經有相對成熟的選舉歷史,也經過政黨輪替。香港以前的局限和考慮並不適用於台灣,統一之後,台灣完全可以走政黨政治的路,和大陸的政體不相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