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入風雲:政府心中有數

對於香港房地產市場的爭議,特區政府必須認清一個事實,就是它不能置身事外,政府不可以用不干預自由市場就把責任推得一乾二淨。

之前本欄也提過,在房地產市場中,政府具有三重身份。第一是市場的參與者,第二是市場規劃的制訂者,第三是向市民福祉負責的執政者,三個角色加起來,特區政府就是決定香港房地產市場走向的最決定因素。

有見及此,政府必須有一套合理而又符合香港整體利益的房屋政策,而不是以自由市場來作擋箭牌,一旦以此為藉口,往後就無法進行任何有建設性的對話和討論。

而整個問題的核心,就是政府的房屋政策,這套政策,不是用自由市場可以替代的。香港跟一些有長遠發展歷史的城市不同,因為絕大部分的土地仍然在政府的手裏,而重建、拆卸,以至建築面積比率,全部都由政府行政系統規管,就算不通過賣地向市場注入發展土地,通過調整這些政策,已經可以完全令到房地產市場翻天覆地。

最簡單的一些例子,九龍城和九龍塘地區因為搬了機場,那些舊式樓宇完全可以通過補地價重建,建築比例增加幾倍,又或者把原來的工廠大廈拆卸改建成為住宅,通過這些改動,已經可以令到供應量大增。

問題是,政府為甚麼不改,這不是自由市場的問題,而是因為樓價大升,自由市場的力量一定促使政府增加土地或者建築面積,政府不這樣做,很明顯是心中有數。既然是心中有數,那就等於政府心中有一個房屋政策,就是貴好過平。貴其實也可以接受,但去到天價的貴,民怨就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