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射燈:西區港鐵反害慘蝸居族

受港島西區興建港鐵效應,樓價不斷飆升,連帶西半山腳的舊式樓宇,亦紛被改建為多間俗稱「劏房」的套房出租,即使房細兼衞生惡劣,仍然有價有市,不過,業主「袋袋平安」的同時,卻苦了區內一班舊租客,有的因無力遷往高租金的單位,一家五口蝸居於無窗套房內,儼如蒸籠;有的則棲身地庫,與老鼠及蜈蚣為伴。團體直指,○四年修訂的《業主與租客綜合(修訂)條例》對基層租客欠缺保障,區內租客面對加租及迫遷壓力,苦不堪言。

明愛莫張瑞勤社區中心早前在西區為基層租客的住屋狀況進行調查,訪問了一百零三戶在皇后大道西、德輔道西及屈地街的套房及板間房的租客。調查發現,受訪者居住面積狹窄,套房環境差劣,近七成被訪者居住的空間,少於房屋署標準的七十五平方呎,三成受訪者的住屋開支更佔家庭總收入四成。

逾七十歲的鄺伯,與妻子、女兒、女婿及十歲孫女,一家五口蝸居於近三百呎的無窗單位內,該處樓高不足七呎,環境翳焗,「我哋冇錢裝冷氣,夜晚瞓喺度,好似個蒸籠咁!」鄺伯稱,單位狹窄,就連孫女做功課的地方亦欠奉。

呎租直逼中環寫字樓

由於單位沒有廚房,鄺伯只有隨意闢一角作廚房,「平時我哋都唔敢炒嘢(做餸),所有啲餸唔係蒸就灼!」雖然日子難過,但鄺伯一家亦捱了三年,因該單位租金每月只需三千五百元,在區內已屬便宜,「冇辦法啦,成屋淨係得個女做嘢,得一萬蚊收入。」

自西區鐵路計劃落實後,西區樓價如火箭般上升,舊式大廈內加建套房更如雨後春筍,愈來愈多,區內地產舖常張貼出「大量套房」出租的廣告。本報記者日前曾往一幢逾四十年樓齡舊樓視察,發現樓高十層大廈內有不少加建套房,其中二樓過半數的單位被改裝為套房,逾千呎的單位更間出九間套房。套房的租金更貴得驚人,一間九十平方呎梗房,月租二千八百元,平均每呎租金逾三十元,貼近鄰近中環甲級寫字樓租金。

不過,對於一班在該區的舊租客來說,可說是苦不堪言,一方面因房租高昂,無力遷至其他單位居住,另方面又面對加租及迫遷的壓力,因此無論現有租住的單位如何惡劣,只有捱下去。

霉臭難當 與蟲鼠為鄰

六十三歲的湛先生與妻子及十四歲兒子便居於該類套房中,長形房間的盡頭只有一扇窗戶,中間被分隔成一廳一房,令暗黑的斗室更是灰暗。三人擠於近二百呎房內,房內充斥着霉臭氣味,雖然如此,湛仍處之泰然,並稱已居住逾五年,「我都唔想住喺度,但呢度每個月三千蚊租,其他地方根本租唔到!」湛自言為一家經濟支柱,並在區內工作,兒子又在附近讀書,故難以遷離。

此外,陳女士與丈夫、奶奶、媽媽及一名兩歲女兒,亦居於南里一幢舊樓的地庫單位,「呢度本來爛蓉蓉,落雨又漏水,仲有好多老鼠同蜈蚣!」陳女士形容租住逾四年的單位「先天不足」,幸好丈夫任職裝修,才將單位稍為粉飾,可惜好景不常,近期她接獲業主通知,上址物業被收購重建,限令她們一家於明年二月初搬離,令她徬徨不已,「呢度每個月四千蚊租金,已經好平,其他地方根本租唔到!」陳指出,居住期間,曾因單位環境惡劣,而另覓居所,但因區內租金高企,最終「頂唔順」,還是搬回舊居,現業主迫遷在即,令她十分無助。

圖:崔祖佑 文:徐曉敏

Money18新功能「18好路數」為你預測心水股票升跌機會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