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科技容易吹 人才一個也難留

港府口口聲聲要發展創新科技產業,實際上只是坐而論道,紙上談兵,以致本港人才凋零,競爭力每況愈下。繼中國社科院的報告指本港將在高科技產業方面被北京趕上,港產數學大師丘成桐亦炮轟港府推動高新科技「得把口講」,獨沽一味發展金融、地產業,白白令科技人才流失,為鄰近地區作嫁衣裳。他警告,香港再不急起直追,遲早被內地及台灣邊緣化。

港府發展高新科技講多過做,早已是人盡皆知的事實,在此之前,已有多位知名學者發出類似警告,科大前校長朱經武和港大校長徐立之就曾多次狠批港府目光短淺、急功近利,不重視科技發展。可惜言者諄諄,聽者藐藐,對於這些逆耳忠言,港府從來沒有聽進耳裏。沒錯,當局近年來曾提出不少漂亮的口號,甚麼「高科技港」、「創新科技優勢產業」,牛皮愈吹愈大,但從來沒有付諸行動,正如丘成桐所說,「過咗十幾年都係得個講字,唔係真心想搞」。

丘成桐的批評可謂一針見血。別的不說,單以本港對科研的投入為例,可謂杯水車薪,微不足道。丘成桐指出,參考外國經驗,政府每年只要向頂尖研究生提供四萬美元博士後研究資助,便可培育涵蓋二十個學科、合共一百名人才,領導香港向前發展,每年涉及開支僅五百萬美元而已。老實說,相對於港府龐大的財政和外匯儲備,這只是九牛一毛。但令人遺憾的是,港府寧願大手大腳益自己人,興建豪華政府總部、開設副局政助等高位連眉頭也不皺一下,相反,在科研投入方面卻斤斤計較、小裏小氣,別說無法和美國、日本等先進國家相提並論,甚至連鄰近的新加坡和台灣等地也遠遠不如。所謂推動高新科技,說穿了無非是葉公好龍。

本港科研先天不足,後天失調,加上產業結構過於單調,根本沒有適合科技人才發展的土壤和環境。正如丘成桐所說,研究生完成論文後,往往要花幾年時間消化及跟進研究,但港府在這方面缺乏支援,而且本港缺乏高科技企業,以致不少人才蟬過別枝,改到內地及海外發展。其實,本港並不缺少具潛質的科技人才,以丘成桐為例,他在本港成長並接受大學教育,但卻要負笈美國方可盡展所長,奠定國際級學術地位;諾貝爾獎得主高錕及崔琦等傑出科學家亦曾在港受教育,與本港淵源甚深,但同樣要遠赴海外才有機會大展拳腳。試想想,如果這些人才當日留港發展,他們會有今天的成就嗎?

儘管科研之路在香港崎嶇難行,但本港還是有不少科技人才排除萬難,取得令人矚目的科研成果,只是港府不識寶而已。最典型的例子是理大研發的電動車My Car,在國際上評價不俗,卻遲遲未見港府推介大量生產,反而是外國人獨具慧眼,去年在哥本哈根舉行的聯合國氣候峰會就選了My Car為接載與會者的穿梭車輛。其實類似例子還有很多,近年大專院校研發的技術,包括自動導航模型直升機和電腦水墨軟件等,在港均不受重視,反而牆內開花牆外香,在內地發揚光大。

古人說︰「得人者興,失人者崩。」在人才競爭激烈的廿一世紀更是如此。港府吝於培養人才,甚至糟蹋人才,等待香港的也就只有邊緣化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