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入風雲:最佳持份者

資產膨脹其實不局限於樓市,天然資源、貴金屬、股票,甚至古玩字畫也可以被炒高。市民對其他漲幅沒有甚麼大反應,雖影響民生,心中也許有些不滿,但沒有像對樓市那樣大,因為他們知道,特區政府對其他資產升值無能為力。不過,政府掌握大量土地,如果賣地照常、樓市照升,市民怨言不大,最多是重提興建居屋;但一扯上土地供應量,那政府就必須正面解釋。

對於土地供應增加,很自然又重提「八萬五」的房屋政策。九七回歸之後的大跌市,「八萬五」政策要負上多大責任,和亞洲金融危機所佔的比重為何,可以再慢慢分析。其實,從最初開始,政府就不必把增加土地供應量和大跌市造成一個兩者選一的困局,也就是說,不是一增加土地供應,就必重蹈九七年的歷史。

看看香港發展的歷史,沙田、葵青、屯門、馬鞍山開發了多少土地?過去二、三十年起了多少私人屋苑?由此可見,香港的土地的確不斷增加供應,但樓價一樣升了四、五倍。故此,供應多少土地與大跌市不是兩者選一。

一些評論危言聳聽,一提增加土地供應量,就以大跌市嚇人。現時大多數評論也希望樓市不要升得太急、升得太高,市民節衣縮食仍可供樓、仍然願意供樓;但當一般打工仔買樓連想也不敢想、望也不敢望時,他們很難再視香港為家。

買樓是置業安居,和其他投資不同。現時流行講持份者,其實,買樓自住就是最直接且最佳的持份者,對香港穩定有百利而無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