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大躍進 誤人子弟禍無窮

學業未成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年僅二十三歲、來自廣西的中文大學經濟系碩士生韋惠瀅月中在宿舍上吊身亡,大學方面前天為她舉行追思會,韋惠瀅多名生前好友形容她為人積極,總是笑容滿面,對悲劇發生大惑不解。是的,一位學業優秀、風華正茂的尖子學生,竟以這種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不僅令人大惑不解,更是令人扼腕嘆息!

一石激起千重浪,這宗悲劇除了引起本港教育界的反思,也受到內地新華社的關注,該社日前發表一篇長達四千五百字的署名文章,向人們提出一個問題:「他們為何看不見春天?」文章引述來港就讀的內地大學生之言,狠批港府希望將香港發展為區內教育樞紐,卻忽視對學生人文精神及品質方面的培育,當內地學生遭遇就業、生活及情感困擾時,得不到及時疏導,而院校針對內地學生組織的活動亦只流於形式。文章更以「大躍進」來形容香港高等教育近十年的發展模式,抨擊有關方面忽略對內地學生的輔導及支援,是間接造成內地學生接二連三走上絕路的禍首。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這篇文章以「大躍進」來形容本港高等教育的發展模式,可謂一語中的。這不禁令人想起內地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大躍進」運動,當時內地當局不顧客觀現實的局限,盲目追求「超英趕美」,在全國刮起一股浮誇風,人人講假話,處處放衞星,結果釀成大災難,多年後的官方數據揭秘,大躍進政策造成的全國性饑荒共餓死了三千萬人。浮誇風禍害之烈,由此可見一斑。

新華社文章將香港高等教育的發展模式與上世紀的「大躍進」相提並論,並非無的放矢。正如有內地教育界人士指出,香港在推動教育產業化方面有天生的缺陷,一是香港高等教育本身就做得不好,成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在發達地區中處於中下水平,以致經濟難以轉型;二是過去幾年香港高校增收內地學生,但效果並不理想,內地學生花費巨資來港攻讀學位課程,物非所值,而且內地學生對適應香港環境有困難,畢業後找工作更不容易;三是香港校舍緊張,內地生居住有問題;四是香港各級教育呈現「頭重腳輕」特徵,基礎教育水準差強人意,甚至還不如內地某些大城市。

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新華社的署名文章也好,內地教育界人士的批評也好,都切中了本港教育所存在的種種弊端。古人說,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香港教育制度混亂不堪,教育改革顛三倒四,教育水準每況愈下,早已是人盡皆知的事實。沒有良好的基礎教育,而希望打造世界一流的大學教育,無異於空中樓閣;沒有世界一流的大學教育,而希望發展教育產業,無異於癡人說夢。事實上,雖然港府高官口口聲聲要發展甚麼教育產業,其實他們對香港的教育根本沒有信心,否則不會紛紛將自己的子女送往外國留學。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教育,教導培育,教育旨在育人而非賺錢,不能也不應成為一項產業,尤其是香港,先天不足,後天失調,侈談教育產業,不過是港府高官頭腦發熱之下的夢囈而已。孟子認為,君子有三樂,其中一樂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香港要吸引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首先必須營造良好的教育土壤和環境,一味高大空,結果只能重蹈「大躍進」的悲劇。